一、盗窃罪浙江省立案标准
盗窃罪浙江省立案标准:行为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达到一千元以上;多次盗窃的;入户盗窃的;携带凶器盗窃的;扒窃的。行为人涉嫌盗窃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如何判断是否构成盗窃罪
有以下要件构成盗窃罪:
1.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主观方面为故意;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4.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三、盗窃罪法院开庭会通知家属吗
犯盗窃罪,如果是成年人一般不会通知家属。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五十三条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n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
浙江省盗窃案件立案标准及司法实践
262人看过
-
浙江团伙盗窃的立案标准
369人看过
-
江苏省盗窃罪立案标准最新规定
187人看过
-
浙江盗窃多少金额可以立案标准
256人看过
-
浙江网络盗窃案量刑标准
52人看过
-
浙江省盗窃罪怎么判刑
348人看过
-
浙江省2018年盗窃的立案标准河北在线咨询 2023-08-09浙江省盗窃的立案标准如下: 1、一般情况下,浙江省是价值3000元人民币以上; 2、特殊情况下,数额为上述1标准额的一半即:1500元人民币。 盗窃公私财物,可以按照3000元的标准百分之五十确定(在浙江省即为1500元)。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八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
盗窃罪浙江量刑标准,立案金额是多少辽宁在线咨询 2021-01-09盗窃数额较大,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量刑标准:1000元以上不满2500元的,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2500元以上不满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4000元以上不满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7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二、盗窃数额巨大,法定刑在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量刑标准:10000元以上不满1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四年
-
盗窃案立案标准,盗窃案立案标准,盗窃案立案标准,盗窃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19派出所接到报警后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处理。盗窃案立马会立案。对于盗窃案件不广需要调查取证,还需要找到嫌疑人在作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九条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第一百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盗窃罪数额标准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16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确定盗窃罪数额标准的通知》的通知浙高法(2013)105号本省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授权,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现将我省办理盗窃刑事案件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确定如下: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千元以上、八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
-
浙江省盗窃罪的具体处罚标准?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28(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