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是算刑事案件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02 09:32:11 481 人看过

诽谤罪是属于刑事自诉案件,当事人受到他人的诽谤,对自己生活和名誉造成严重影响的,就会可以到法院起诉诽谤的人,要求诽谤人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对于刑事类案件的法律规定可知,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应当立案。诽谤罪是情节犯,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诽谤罪,予以立案追究。

诽谤和诋毁是犯罪吗

诽谤和诋毁不一定是犯罪。需要注意的是,法律上只有诽谤罪,并没有诋毁罪,而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在于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因此在网络高速发达的现今社会,一定要谨言慎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1日 19:1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刑事案件分工诽谤罪怎么判
    一、刑事案件分工诽谤罪怎么判诽谤罪被认定为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格权益的犯罪类型,依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明确指出,若有故意捏造事实进行诽谤且情节较为严重者,应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惩罚。值得强调的是,倘若行为人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诽谤言论且情节特别严重,那么就会触犯到诽谤罪的界限,将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严厉惩处;然而,我们要认识到,只有当诽谤行为达到相当严重程度并给社会秩序及公共利益带来严重损害时,才能够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普通的个人纠纷,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来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
    2024-07-22
    201人看过
  • 恶意诽谤罪判多久刑事案件
    1.若有人蓄意捏造不实之事以诋毁他人声誉,情节严重者,将被认定为诽谤罪名成立,面临着最高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甚至可能被剥夺政治权利等一系列严厉处罚。2.所谓故意诽谤罪,其实质在于行为人为达某种目的而恶意编造出涉及他人人格和社会地位的虚假事实,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从而达到贬低他人形象、损害他人名誉的恶劣效果。《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20
    121人看过
  • 诽谤和毁谤刑法是一回事吗?
    毁谤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毁谤,指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将不好的事夸大化,故意捏造事实,以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谤一般来说有三个意图即以不实之辞毁人、怨望、进谏。在法律规定中,只有诽谤罪而没有毁谤罪。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椎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诽谤罪的构成要件:1.诽谤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权利,侵犯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个人。网民和村民举报某些违法违纪现象,当然会指向涉嫌违法违纪的具体特定个人,因此,其举报行为所以很容易以此被认为是诽谤行为。2.诽谤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捏造并散布某种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首先,行
    2023-04-19
    278人看过
  • 小范围诽谤算诽谤罪吗
    法律综合知识
    即便涉及的范围较小,若诋毁、中伤他人的言论满足诽谤犯罪的所有构成要素,同样有可能遭受法律之惩处。诽谤罪的定义在于故意编造并传播虚无的事实,意图降低他人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不论所涉范围大小,如果相关诽谤信息公开传播,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并且行为人明知故犯,那么他/她便可能触犯诽谤罪的禁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02
    135人看过
  • 诽谤罪刑事案件报案材料有什么?
    侮辱诽谤报案材料需要的证据如下:(一)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二)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三)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四)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侮辱诽谤罪中举报失实,举报人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使用暴力手段公然损害他人的人格,故意散布谣言损害他人的名誉,可以构成侮辱诽谤罪。这种行为侵犯的是人格权和名誉权,是行为人主观故意的行为,故意损害他人的权利,使用的手段恶劣,产生的后果严重。一、构成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客观要件是什么?侮辱罪和诽谤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须有捏造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
    2023-03-07
    224人看过
  • 诽谤罪怎么才能成为刑事案件
    诽谤罪在满足特定要件的情况下,将被视为触犯相关法规的刑事案件。具体而言,如果某人实施了恶意的诽谤行为且该行为达到了“情节严重”这一基本标准,那么便可以被判定为构成犯罪。而所谓“情节严重”一般是指以下各类情况:屡次捏造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通过捏造事实的方式,给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害;通过捏造事实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诽谤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反响;或者是通过诽谤他人的手段,使受害者陷入精神错乱甚至导致其自杀等严重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7-30
    415人看过
  • 民事诽谤与刑事诽谤的差异
    民事诽谤性质是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诬告陷害和诽谤罪区别诬告陷害和诽谤罪区别具体如下:1、客体要件不同,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诽谤罪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2、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诽谤罪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3、客观行为不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诽谤罪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4、诬告陷害罪的认定,认定本罪,主要应注意诬告陷害罪与非罪行为的界限:(1)本罪与错告、检举失实行为
    2023-07-15
    300人看过
  • 诽谤但没传播算诽谤罪吗
    在互联网上散布或转载针对他人的恶意谣言,若具备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时,便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行为。首先,当同一则诽谤信息被外界主动点击,浏览的总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抑或被转发的次数累积达五百次以上;其次,当该谣言的传播导致受害者或其近亲属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引发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最后,若行为人在过去两年内曾经因为类似的诽谤行为而受到过行政处罚,但却再次实施此类行为,同样也将面临法律制裁。《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024-08-13
    123人看过
  • 自诉刑事案件诽谤罪如何定罪
    诽谤罪系指故意捏造并公然传播不实之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尊严、破坏他人声誉形象的犯罪行为。在此类以被害人为原告进行控诉的刑事案件中,准确判断诽谤罪的构成需要综合权衡诸多方面的要素。首要条件即为存在捏造事实真相的违法行为,并且此种行为应当属于明知故犯的性质。次要的前提则是传播出去的虚假内容必须达到了“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尊严、破坏他人声誉形象”的较高标准。例如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渠道广泛传播,从而对被害人的职业生涯、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20
    62人看过
  • 刑事自诉案件诽谤罪立案条件包括什么
    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诽谤罪被视为一类刑事自诉案件,其正式立案所需具备的关键条件如下:首先,证实行为人确实存在虚构某种事实的行为,即凭空编造并传播不实传闻或虚假信息。其次,行为人需已实际实施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将所捏造的虚假事实广泛传播至他人知晓。再次,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的,特定的对象既可能为单一个人,亦可能为多个个体或群体。最后,诽谤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实质性损害,例如导致受害者的社会声誉受损、精神遭受严重创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10
    239人看过
  • 事实如此算诽谤罪吗
    法律综合知识
    所谓诽谤罪,其本质在于故意杜撰并广泛发布那些未经证实的虚构信息,这种行为本身便足以严重损害他人的尊严,甚至破坏他们的社会评价。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某人所陈述的“这就是事实真相”,就轻易断定该说法是否构成了诽谤罪。要准确判定某项行为是否属于诽谤罪,实际上需全面理解和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传播的内容是否真的是毫无根据的假消息、传播者的主观意愿究竟如何,即是否存在有意破坏他人声誉的恶意企图、以及这些假消息的传播范围之大小及其给受害人带来的实际危害程度等等。换句若传播者所传达的信息确实是客观真实的现状,且传播者本人并无刻意破坏他人名望的不良用心,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行为并不满足诽谤罪的成立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
    2024-08-06
    496人看过
  • 网络诽谤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9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9月6日法释〔2013〕21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023-06-11
    201人看过
  • 诽谤罪多少句算诽谤
    法律综合知识
    在评断诽谤罪是否成立时,并不仅仅依据发表的言论的数量,而应该将其内容、传播途径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考虑与评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条款规定,诽谤罪得以认定的基本条件如下所示:首先,实施了用暴力或其他不当手段对他人进行公开侮辱或者恶意捏造虚假信息诋毁其信誉的行为;其次,情节严重。这里所指的“情节严重”,不仅包括诽谤言论本身的恶劣程度,还包括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使用的手段是否恶劣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言论数量来确定是否构成诽谤罪。若需对特定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则必须充分掌握案件的详细情况及其相关证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
    2024-08-20
    257人看过
  • 诽谤罪获刑几年判刑的案件
    诽谤罪的量刑依据详细情节的轻重程度而定。一般而言,实施诽谤犯罪的罪行,将面临三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诽谤罪主要表现为故意捏造和散布虚构的事实,这些事实已经达到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尊严,毁坏他人社会声誉的地步。在司法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度的判定标准,通常需要综合考量诽谤信息的覆盖面、对被害者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人自身的主观恶意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例如,若行为人借助互联网平台大规模传播散布诽谤信息,以至于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工作与生活困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那么这样的情况极有可能会被法院认定为情节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
    2024-08-16
    14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诽谤算民事还是刑事,案件不成立可以撤案吗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01
      根据事情的情节和造成的后果不同,诽谤可以作为三类情况: 1、情节轻微,被害人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 2、侮辱、诽谤他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报案后可以行政拘留或罚款; 3、网上诽谤点击超过500,或者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或者有自杀倾向,构成刑事案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 诽谤罪能判刑多久? 刑事案件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9-03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或者。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
    • 诽谤案件怎么判刑?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8-25
      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或者。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
    • 诽谤刑事案件有什么立案标准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17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刑事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例如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罚金的处罚。 刑事案件一般都有国家刑事司法机关进行介入,受害人或者群众报案、举报后,公安、检察机关进行介入。然后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由法院作为法律的裁判者进行审判而达到制裁犯罪嫌疑人和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目
    • 诽谤罪属于刑事自诉案件还是公诉案件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19
      1、诽谤罪属于“告诉的才处理”的案件。所谓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指由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等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才予以受理的案件。 2、刑事自诉,根据《刑事诉讼法》112条规定,是指被害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自诉案件,是“公诉案件”的对称。在我国,各级法院审理案件以起诉作为审判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就没有法院的审理。法院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