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可能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8-20 16:19:17 130 人看过

在"假离婚"案件中,只要男方和女方各自在民政部门办理了离婚手续并成功领取了离婚证书,那么他们的婚姻即刻就被认定为已经解除,此后,男方与女方将不再具备法律认可的夫妻身份,也将失去彼此间作为夫妇应享有的各种权利及相应的义务。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一场"假离婚",男女双方都有权再次步入婚姻殿堂。

这源于婚姻登记的公开性及其权威性,不论这对男女离婚是否出于自愿,甚至于他们是否真正打算结束这桩婚姻关系,只要他们进行了离婚登记,那么他们的离婚行为皆具备了重要的法律效应。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条

完成离婚登记,或者离婚判决书、调解书生效,即解除婚姻关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1日 19:0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不按规定离职手续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一、不按规定离职手续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不办离职手续,如果给对方造成损失的,会要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离职手续。未办理离职由此而产生损失的,由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二、对于自动离职工资就没了吗工资也是有的。不过劳动者擅自离职,没有提前30天书面提出离职,用人单位也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情况,劳动者属于违法。用人单位应该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但是该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招聘产生的费用,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如果依法提
    2023-10-05
    290人看过
  •  刑事程序违法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公安机关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需确保正确行使职权,并遵循适当的办案程序。在查清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以及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的同时,还需确保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公安机关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需确保正确行使职权,并遵循适当的办案程序。在查清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以及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的同时,还需确保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如果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行使职权,有违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同时当事人有权向其上级机关、人民检察院投诉举报,根据具体情节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 事 程 序 违 法 的 法 律 责 任根据素材中的内容,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后,可以在自收到判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审法院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向二审法院提出上诉后,二审法院会把上诉状传回原审法院,然后原审法院将卷宗材料交到二审法院。这样时间相对要久一点。然而,
    2023-09-20
    329人看过
  • 业务员违规收取货款,可能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业务员私收货款,可以报警处理。如果挪用的货款达到一定数额的,构成挪用公款罪。这种行为是标准的职务侵占罪。但是如果以职务侵占来定罪的话,一般来讲侵占金额必须在5000元或者以上;如果数额巨大,把10万元作为数额巨大的起点,而且各地区不同,具体的数额还会有差异。发达地区数额较大的就是10万左右,一般为2到3年有期徒刑。业务员算职务侵占罪吗?业务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其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应算职务侵占罪。构成职务侵占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2023-07-10
    110人看过
  •  虚假合同签名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刑事诉讼中,行为人故意在合同上虚假签名,并旨在捏造事实或者隐匿罪证,就构成了伪证罪。伪证罪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具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刑事诉讼中,如果行为人故意在合同上虚假签名,并旨在捏造事实或者隐匿罪证,那么就构成了伪证罪。对于这种行为,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具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制裁:故意虚假签名罪处罚规定故意虚假签名罪是指在民事、行政法律文件或者合同上故意签署虚假姓名或者名称、印章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虚假签名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该罪名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具有故意,二是具有虚假签名或者名称、印章的行为,三是违反的是民事、行政法律文件或者合同。如果行为人明知虚假签名会损害他人或者公共利益,仍然实施虚假签名行为,则应
    2023-08-31
    155人看过
  • 探讨假结婚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1、财产风险,共同财产可能变成一方的婚前财产。2、“弄假成真”风险。双方一旦登记结婚即属于合法的婚姻关系,此时双方取得的财产除有特殊约定以外,一般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此在离婚时无论当时是否真的具有结婚的合意,夫妻共同财产均要参与分割。房产新政下利用假结婚购房风险大为了应对限购令,许多人想出了假结婚的楼市调控漏洞。对此,专家提示,假离婚购房将引起房屋买卖纠纷,无论是对于买房人还是卖房人都是非常不利的。风险对策一:假结婚应对限购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话可用来注解一些城市治堵、房地产限购的措施出台后,民间的应对之道。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各地都出现了假离婚钻政策空子的现象。(云南信息报)在北京毕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小张最近在找婚房,恰逢京15条出台并开始执行,有人便给他出招,办个与北京人结婚的假证明。愕然之余,小张上网一搜竟然发现,网上出现了诸多规避政策的招数,例如假离婚、外地人和北京人结婚
    2023-07-06
    187人看过
  •  法律规定:不赡养后爸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无论继子女与后爸是否形成抚养关系,只要形成了事实抚养关系,继子女就需要承担赡养义务。但是,如果继子女与继父母没有形成抚养关系,则无需履行赡养后爸的义务。如果继子女与后爸没有形成事实抚养关系的权利义务关系,则无需履行赡养后爸的义务。也就是继父母未对继子女承担教育抚养的义务,此时继子女也就不用承担赡养义务。但如果继子女与继父母形成事实抚养关系的权利义务关系,继子女需要承担赡养义务。 继 父 赡 养 问 题赡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当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当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赡养问题可能会导致家庭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赡养问题的法律规
    2023-10-01
    400人看过
  • 假离婚公积金买房带来的后果
    1.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根据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无效合同。2.涉嫌犯罪。行为人无论基于某种目的,持假离婚证买房,就触犯了我国刑法关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规定,其行为就是违法的,并且涉嫌犯罪。但现实生活中,只要夫妻另一方不举报就不会被发现的一、伪造国家采矿证机关印章罪立案标准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应当立案。本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原则上就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二、办假结婚证犯法吗?办假的结婚证是犯法的,有可能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据相关法律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2023-02-04
    58人看过
  •  兵役不参加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该段内容讲述了不遵守兵役制度会受到的严重后果,包括行政处罚、限制以及刑事责任。同时,对于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如果出现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征召的行为,县级人民政府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则可以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处以罚款。另外,如果国防生违反培养协议规定,不履行相应义务,所在学校可以作退学等处理,毕业后拒绝服现役的则需要依法承担违约责任。不遵守兵役制度会受到严重的处罚。拒服兵役的行为不但会面临一系列的行政处罚,如罚款,计入征信记录,限制升学、出境、考证、信贷,通报批评等,对个人工作以及名誉产生很大的影响,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还需承担刑事责任。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三)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征召的。有前款第二项行为,拒不改正的,不
    2023-08-28
    171人看过
  • 偷窥卫生间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对于在公共厕所或者卫生间来偷窥别人的这种行为一般情况下是不构成刑事犯罪的,但是会触犯中国的治安管理法。有在卫生间偷窥行为的,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偷窥属于什么犯罪不属于犯罪,但会受到治安处罚。偷窥受害人可以要求:1、停止侵害。就是当加害人正在实施侵害的时候,受害人可以依法请求停止侵害。2、赔礼道歉。也就是加害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向受害人进行道歉,取得谅解。3、赔偿损失。这里面的赔偿损失主要指的是非财产损害赔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精神损害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
    2023-07-18
    164人看过
  • 违反告知义务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一、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三、投保人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当退还保险费。保险中未履行告知义务后果有何问题保险中未履行告知义务可能会产生以下后果:1、非出于故意,则仅限于未告知事项与事故发生“有严重影响”时,保险人才能解除合同;2、出于故意,不论未知事项是否与保险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影响,一律可由保险人解除保险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
    2023-07-06
    463人看过
  • 主债权转让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当主债权发生转让之时,会产生诸多重要的法律后果。具体而言,首先,当主债权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合法地将其享有的债权转让予第三方之后,受让人得以享有在主债务人未能依照约定履行债务的情形下,向保证人索求保证责任之权利。这种义务系法定的,保证人不得随意予以拒绝或推脱。其次,身为主债权之担保人的金融机构,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承担着相应的保证责任。若债权人在进行主债权转让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了其主债权以及相关的从属权益(例如,未支付之利息请求权、违约金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那么在此情况下,对于该部分被扩充之权益,保证人显然无需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三条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原债务人对债权人享有债权的,新债务人不得向债权人主张抵销。《民法典》第五百五十四条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是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2024-08-15
    212人看过
  • 拍摄他人隐私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偷拍他人有下列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2.民事责任。侵害隐私权等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对于偷拍要拘留多长时间?拘留时间一般不超过15天。1、具体的拘留时间与其所触犯的法律有关,一般分为三种情况:1.刑事拘留,一般不超过14天,最长不超过37天。2、行政拘留,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最长15天。3、司法拘留,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由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执行。最长时间为15天。通常治安拘留,一般为1至15天,合并执行不超过20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
    2023-07-20
    92人看过
  •  提交虚假报告会带来哪些后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要求提取主要思想,即提取出文章或文本中的核心思想或主旨。接着,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其中的内容,并从中提取出主要思想。最后,我们需要将提取出的主要思想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并保持原意不变。在阅读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该文本主要讲述的是如何通过学习英语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提取出主要思想为“学习英语,提高语言能力”。如果我们向警方报案,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让犯罪嫌疑人受到刑事指控,那么我们涉嫌构成诬告陷害罪。而如果我们只是想让受害者受到行政处罚,那么我们可能会因妨碍社会管理秩序而受到行政处罚。如果我们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或者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调查,那么我们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如果我们造成的后果严重,那么我们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种行为会从重处罚。不是故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举报不正确的,不适用的规
    2023-09-26
    356人看过
  •  医院开虚假证明可能带来的后果
    该段内容讲述医院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处罚措施。医院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证明文件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如果医院出具虚假证明文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予以警告,并可以处以罚款。同时,对直接责任人员也会受到行政处分。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医院的证明文件不能随意开具,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医院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对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处以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医 院 出 具 虚 假 证 明 文 件 的 法 律 责 任医院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法律责任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其出具的证明文件应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等情况。如果医院出具的证明文件是虚假的,给患者或者第三方造成损害的,那么医院应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或者为掩盖
    2023-09-09
    408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假离婚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假离婚包括哪些情形?
      上海在线咨询 2024-12-23
      一、关于“假离婚”后财产分割部分的规定,若有一方不同意复婚,则无法反悔。 二、在“假离婚”时,协议归于一方的财产在复婚后属于该方的个人财产。 三、关于复婚后一方购买的房产归属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复婚前拿到产证的,则房子归产证上登记的所有权人; 2. 复婚后共同还贷,权利也归产权登记一方,但需补偿对方; 4. 双方约定的“假离婚协议”没有法律效力,不能规避法律风险。
    • 假学历的使用及其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浙江在线咨询 2025-01-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使用假学历会受到治安处罚。具体而言,若具有以下行为之一,将会受到10日以上15日以下的拘留,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轻的则可被处以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并可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这些行为包括: 1. 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2. 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
    • 为了公积金贷款假离婚会带来哪些后果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29
      1、假离婚买房可能会引来官司 很多人都觉得假离婚是一件小事,无非就是两个人去查一下征信记录,看看对方名下有没有贷款记录,之后就拿着相关证件到民政局去办理离婚手续,再去房管局办理更名手续,然后由没有贷款记录的一方去购买新的房子,并办理银行贷款,等拿上了银行的贷款就复合。 可是,实际上假离婚买房并没有这么简单,虚假离婚其实就是一种无视国家法律的行为,而假离婚买房可能就会构成欺诈的行为,这时就会为当事人
    • 假结婚作假结婚证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
      山东在线咨询 2024-08-25
      1、假结婚证的话是属于使用伪造证件的违法行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办假结婚证买房的必须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且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且处500元以下罚款。另,如果在购房之前被发现办假结婚证买房的话,会被取消购房的资格;已经购房尚未登记的不予办理房产登记。 2、如果购房双方办理的是真的结婚证,并且购房行为发生在婚后,理论上应该属于夫妻共
    • 报假警或诬陷他人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香港在线咨询 2024-11-14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