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以无劳动合同而不发工资时该怎样维权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9 19:12:00
261 人看过
一、收集能证明的证据
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第一时间利用机会搜集对自己相关的证据!例如,保留以下可以证明自己曾在此工作的物证:
1).工作服、工作证等。
2).考勤卡、工资卡、社保卡等。
3).同事证明、工作来往等。
二、到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些证据将黑心老板绳之以法了!这有一个法律常识就是:劳务纠纷可以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一般劳动仲裁有时间限制、且成本较低、程序较为简便,所以如果不是分歧特别大,内容特别复杂的都可以先提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满意的,还可以再到法院起诉。那么,该找谁来做劳动仲裁呢?
一般是找: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劳动仲裁委会向你索要能够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这时,只要将你在最开始收集的那些证据(如工作服、工作卡等)都拿出来就行了。
可以获得哪些赔偿?可以提出哪些请求?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劳动合同与工资发放单位的不符合
482人看过
-
劳动合同无故被解除该怎样维权
342人看过
-
临时工不发工资没合同怎么维权
280人看过
-
单位无劳动合同不支付工资如何保障权利
469人看过
-
单位不发工资条员工维权犯难
160人看过
-
劳动合同规定工资待遇,用人单位违规发放如何维权?
143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员工权益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工资
词条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工资
最新文章
#工资
相关咨询
-
单位以旷工为由不发工资,劳动者该如何维权,发不发工资的法律责任四川在线咨询 2022-02-07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旷工为由非法延迟发放劳动者的合法工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七
-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而且不给我一个月的工资,我该怎么维权不发工资海南在线咨询 2023-02-13未签劳动合同的可以要求双倍工资。解除劳动合同当日应该结清工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工资按月发放,隔月发放违法,本月工资下月发合法。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由于公司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提出
-
请病假,单位以劳动合同期限已过而克扣双休日的工资,我该怎么维权青海在线咨询 2022-02-24双休日属于劳动者的休息日,用人单位不能因劳动者在休息日不上班而克扣劳动者的工资,如果用人单位以劳动者在休息日请病假为由,克扣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进行处理。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
-
没有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以劳动者的工资克扣劳动者的工资该怎么维权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1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没有给劳动者依法购买社保,劳动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非法克扣劳动者30%的工资属于用人单位非法克扣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非法克扣的工资,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
-
单位不解除劳动合同又不按合同发工资发工资,发不了工资应该怎么办江苏在线咨询 2022-02-09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