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第82条规定,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天内申请仲裁,主要是为了督促当事人行使尽快解决劳动争议的权利,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劳动者法律知识的缺乏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劳动者在60天内没有行使权利的现象。此时,60天的仲裁时效似乎稍纵即逝,这显然不利于保护工人的权利
作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了“其他正当理由”的例外,目的是在审理案件时给法院一个合理的解释空间。首先,应该澄清“60天”的性质,即它是一个可变期,不能理解为排除期;”应将“60天”定义为处方制度,并应适用暂停和中断的规定。其次规定的起点“劳动争议发生日期”也应当科学界定。劳动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5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日期”是指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的日期知道或应该知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对“劳动争议发生日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明确,即是否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约定期限的,根据客观标准确定侵权日期;没有客观评价标准,需要按照主观标准进行评价的,以履行义务的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日期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对拖欠、扣减或者变相扣减工资、薪金的,应当作出特别规定。用人单位未明确拒绝支付的,以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即使工人要求支付两年前拖欠或扣除的工资,法院也应予以支持。关于辞职权
劳动法第31条规定,工人必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雇主终止劳动合同,这赋予工人无理由辞职的劳动自由权,无意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北京、山东和安徽的地方立法规定,双方可以就违反劳动合同的期限约定违约金
-
对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两个问题的讨论(下)
492人看过
-
浙江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最新问题解答
326人看过
-
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若干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四)
205人看过
-
审理期货交易纠纷案件中的三个问题
482人看过
-
劳动争议案件有哪些法律问题
462人看过
-
处理涉外离婚案件中的争议问题
442人看过
仲裁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以法院强制程序追诉权利人的权利的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 更多>
-
那个劳动争议案件反诉状的问题!!江苏在线咨询 2022-06-212003年河南省高院民一庭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意见:“一方不服起诉,另一方接到副本后反诉,反诉与本诉属同一劳动关系,无论提出的时间从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算是否超过15日,只要符合民诉法规定,均予以受理。仲裁裁决已经确认了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承担的义务,用人单位不服提出诉讼,而诉讼请求不成立,无论劳动者是否提出反诉,判决主文均应当明确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承担的具体义务,不能仅表述驳回用人单位的诉讼请求。
-
能否约定审理案件主体的劳动争议管辖问题云南在线咨询 2021-11-18劳动争议不能约定管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在诉讼阶段,司法解释还特别规定了劳动争议的管辖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明确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在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适用原则指导下,在确定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权时,应当遵相关法律和司
-
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工资的争议问题如何河南在线咨询 2022-04-22劳动纠纷涉及工资的情况很多,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办法的通知》(京劳社资发[2003]157号)第十一条、第十六条第二款,《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办法的通知》(京劳社资发[2003]157号)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第四款规定,不定时工时制适用
-
劳动争议案件与人事争议案件中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关系的区别是什么江西在线咨询 2022-03-281、劳动争议解决的是由劳动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劳动关系。而人事争议解决的是人事政策文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上的部分人事用人及其他关系。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着内部行政处分争议,而企业中一般表现为劳动关系,而不表现为企业内部行政关系。 2、建立关系的合同的表现形式不同:人事争议与工作人员之间是聘用合同关系,解决的是“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之间是劳动合同关系,解决
-
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诉讼保全问题江苏在线咨询 2021-11-08根据法律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措施。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申请人经济确有困难,或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可能拖欠工资逃逸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劳动者提供担保的义务,并及时采取保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