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就业之日起一个月以上或者一年以下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月工资的两倍。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开放式劳动合同的,应当自订立开放式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支付月工资的两倍。
两倍工资是对用人单位自就业之日起一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一种惩罚性民事赔偿,也是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限期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的一种惩罚性民事赔偿。
单位不签合同算违法吗
一、单位不签合同算违法吗
1、单位不签合同是违法的。法律规定,员工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在入职之日起30天内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公司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从员工入职满一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一条
【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劳动报酬不明确的解决】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二、劳动合同没有写明薪资怎么办
劳动合同没有写明薪资待遇的处理方法如下:
1、劳动者可以要求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相关内容;
2、如果用人单位不同意,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改正。
3、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因职工个人原因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能否免除双倍工资赔偿责任
301人看过
-
两年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可以补偿双倍工资吗
181人看过
-
10个月未与员工签合同用人单位赔双倍工资差额27284元
382人看过
-
公司未与员工签订合同,如何赔偿双倍工资?
403人看过
-
未签试用期合同,赔员工双倍工资
189人看过
-
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双倍?
327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未签,用人单位赔偿双倍工资,有限额赔付几个月双倍的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09没劳动合同,入职第二个月起一年内双倍工资补偿。就是最多11个月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与用人单位双倍赔偿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20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为1年,劳动者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对于拖欠劳动报酬的,适用特殊时效,即该1年起算点是从劳动者离职之日起计算。《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关于未签劳动合同双倍赔偿的诉讼时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4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
-
劳动合同补签的试用期未满,用人单位是否可以要求双倍工资双倍工资四川在线咨询 2022-02-281、可以,可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订立书面劳动期间的双倍工资。若补签的劳动合同试用期约定超过二个月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
-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单位应当支付我双倍工资吗,双倍工资的举证责任上海在线咨询 2022-01-24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你双倍工资(法律规定详见《劳动合同法》第82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6条)。关键一点就是证据,需要你和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据。至于工作了多少时间,工资每月多少等,可以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用人单位来证明,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将承担不利后果。“举证责任倒置”在劳动法领域广泛存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3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