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确。当约定有仲裁协议,而另一方起诉了,法院可以裁定不受理,告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民事诉讼法解释》规定:
第二百一十五条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在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其坚持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但仲裁条款或者仲裁协议不成立、无效、失效、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除外
第二百一十六条
在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前,被告以有书面仲裁协议为由对受理民事案件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一)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已经确认仲裁协议有效的;
(二)当事人没有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的;
(三)仲裁协议符合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且不具有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情形的。
哪些纠纷案件可以申请仲裁
第一,经济合同纠纷。包括购销、建设工程承包、加工承揽、货物运输、供用电、仓储保管、财产租赁、借款、财产保险以及其他经济合同纠纷。
第二,房地产合同纠纷。包括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抵押、房屋租赁合同纠纷。
第三,技术合同纠纷。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纠纷。
第四,金融、证券、期货交易纠纷。
第五,知识产权合同纠纷。包括著作权与商标许可证使用合同纠纷、专利使用许可合同纠纷等。
第六,涉外经济合同纠纷。包括涉外买卖、委托买卖、运输、技术转让、租赁、保险和中外合资、合作合同纠纷,以及涉外经济贸易中的其他合同纠纷。
第七,海事、海商合同纠纷。包括海上货物运输、海上旅客运输、船舶租赁、海上拖船、海上保险合同等纠纷。
第八,民事合同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包括民间借贷、个人合伙等纠纷,财产侵权及其他非合同纠纷。
申请执行仲裁裁决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申请执行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有仲裁条款的合同书或仲裁协议书。
申请执行国外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的,应当提交经我国驻外使领馆认证或我国公正机关公证的仲裁裁决书中文本。
-
不同合同分别约定仲裁 诉讼
283人看过
-
经济合同仲裁诉讼哪个处理方式更好一些?
329人看过
-
民事诉讼仲裁中如何应对合同方违约
499人看过
-
不服仲裁一方起诉另一方能反诉吗
404人看过
-
诉讼过程中 一方怎样申请仲裁
433人看过
-
主合同约定诉讼补充协议约定仲裁
218人看过
仲裁机构是依法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机构。它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依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对纠纷进行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 仲裁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高效性,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更多>
-
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后一方又向法院提起仲裁的一方可以不接受仲裁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021、只要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一般是有效的,就应当到仲裁委员会仲裁。2、《仲裁法》第四条当事人采用仲裁方法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一十五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在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
主合同约定仲裁,担保合同约定诉讼澳门在线咨询 2023-09-10主合同约定仲裁,担保合同约定诉讼应当在借贷双方约定的法院提起诉讼。 至于担保合同没有约定,并不影响管辖法院的约定,因为借贷合同属于主合同,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从合同必须服从主合同。
-
合同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没有诉讼时效江苏在线咨询 2023-05-021、合同违约的起诉时效为三年,从合同一方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开始计算。 2、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劳动仲裁一方不服, 另一方以劳动合同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仲裁诉讼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05以证据说话,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条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第四十七条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
-
劳动合同中约定由被告一方仲裁有效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3-09-17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因此约定被告仲裁地仲裁无效。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