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犯罪定性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16 19:15:27 141 人看过

行为人出卖亲生子女的行为可以定性为是拐卖儿童罪。法律规定,行为人构成拐卖儿童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行为人出卖亲生子女三人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不确定故意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核心内容:故意本是心理上的概念,指行为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实施某种行为的心理态度。当行为人的故意表现在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结果上时,便成为犯罪故意。本文通过案例进行全面解析不确定故意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的问题。

【文章导航】

一、案情

二、问题

三、研讨

案情

案例1:

被告人陈某,男,36岁,工人。

检察机关以故意伤害罪对被告人陈某提起公诉。一审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某在休病假期间,租用本市*区*庄237号房屋院落,筹建家具厂。被告人南邻系dh家具木器厂,该厂在喷漆车间北墙上安装了排气扇,向被告人院内排放有异味的有害气体。为此,被告人多次找对方交涉,而木器厂怕影响生产,始终没有挪动排气扇。1997年8月3日下午18时许,被告人陈某手持铁锤砸排气扇,木器厂厂长闻讯赶到喷漆车间,手持木棍从排气扇间隙中捅了陈某几下,说别砸了,有事说事。被告人被捅后,又从地上捡起砖头砸排气扇,随后回到办公室取出一支双管猎枪,边走边向排气扇射击,被告一共打了三枪。当打第三枪时,喷漆房内有人喊别打了,里面有人,但被告仍然开枪射击。其中一发子弹从排气扇间隙中穿过,又穿透喷漆车间的屋门,射入抹泥子车间,子弹散发的钢沙击伤了正在车间干活的工人王某等5人。被告人得知开枪打伤人后,便骑车去派出所投案自首,中途被抓获。经法医鉴定,被害人王某、舒某属重伤,被害人程某等3人为轻伤。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陈某明知对方车间有人,还朝车间墙壁上的排气扇开枪,造成危害结果,致2人重伤,3人轻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予惩处。鉴于被告人陈某具有自首等从轻情节,可从轻处罚。一审法院依照刑法第234条、第67条之规定,对被告人陈某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

案例2:

被告人宋某,男,34岁,汉族,农民。因涉嫌犯故意杀人罪,于1997年8月21日被逮捕。

被告人许某,男,36岁,汉族,农民。因涉嫌故意杀人罪,于1997年9月1日被逮捕。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张某,女,39岁,农民,系被害人王某之妻。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宋某、许某犯故意杀人罪向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王甲之妻张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被告人宋某与被害人王甲系邻里。因道路纠纷等,两家素有积怨,宋某便蓄意报复王甲。1997年7月31日,宋某到其连襟被告人许某家帮助干农活,邀许找人教训王甲,许当即答应并商定于次日夜间动手。次日晚9时许,许某又邀约李某(在逃)各带一把剑到达约定地点与宋某会面。当晚11时,三人蒙面持剑,翻墙跳入王甲家院内。此时,王某女儿王乙打开室门欲上厕所,被李某捂住其嘴推回室内。王乙挣扎、呼喊,惊动了王甲夫妇。王甲夫妇出屋察看动静时,许某朝王某胸部猛剌一剑,后与宋某、李某越墙逃离现场。王某被送往医院时已死亡。经法医鉴定,王某系被刺破主动脉弓,引起大失血而死亡。

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宋某纠集许某报复被害人王甲,致其死亡,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情节严重,应依法负刑事责任和相应的民事责任。附带民事原告人张某要求被告人赔偿经济损失的诉讼请求,于法有据,应予支持,应根据被害人家庭的经济损失情况及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作出判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2条第1款、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2条、第31条及第53条第1款的规定,于1998年1月9日判决如下:

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宋某、许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杈利终身;

被告人宋某、许某分别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张某经济损失人民币1万元。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宋某以其未提出过要杀死被害人,定故意杀人罪不当,量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被告人许某以其并非要杀死被害人,定故意杀人罪不当,量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阜阳市人民检察院以二被告人为泄私愤持剑报复他人并将人刺死,后果严重,原判量刑畸轻为由提出抗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张某上诉要求增加赔偿数额。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宋某为报复被害人,指使许某等人携剑共同实施犯罪,许某在犯罪中见被害人等人大声呼救,即对被害人胸部猛刺一剑后逃离现场。许某的行为显然系为达到宋某唆使的报复被害人的目的,而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应属间接故意杀人。宋某在预谋犯罪时虽未有明确的杀害被害人的犯意,但其在实施犯罪时见报复被害人的目的已达到,也即逃离现场,故其与许某系间接故意杀人的共犯,且二人在犯罪中作用相当,无主从犯之分,应负相同罪责。二上诉人的上诉理由均不能成立。宋某、许某深夜持剑蒙面窜入被害人住宅,并将被害人杀死,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严惩。公诉机关抗诉要求判处二被告人死刑的理由成立,予以采纳。二上诉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家庭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应予赔偿。附带民事原告人张某上诉请求增加民事赔偿数额的理由,经查,原审法院已根据被害人家庭的经济损失情况及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作出适当判决,故其上诉理由不再支持。原判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去》第189条第2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2条第1款及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2条、第22条第1款、第53条第1款和第31条规定,于1998年7月7日作出如下判决:

维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1997)阜中刑初字第231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中对被告人宋某、许某的定罪和附带民事判决部分;

撤销一审判决中对被告人宋某、许某的量刑部分;

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上诉人宋某、许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将此案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被告人宋某因与王某有积怨,在纠集许某实施报复加害行为过程中,将宋某刺死,二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情节严重。一、二审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鉴于二被告人作案手段并非残忍,主观上对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不是预谋杀人,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一审判决量刑适当,二审改判失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2条第1款、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2条、第43条第1款、第53条第1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5条第3项的规定,于1999年11月3日判决如下:

撤销二审判决中对二被告人的量刑部分;

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宋某、许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

案例1中被告人在主观方面是一种什么心理态度?

案例2中由农村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不明确的侵犯人身权利案件如何定性?

不确定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关系是什么?

研讨

故意本是心理上的概念,指行为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实施某种行为的心理态度。当行为人的故意表现在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结果上时,便成为犯罪故意。我国现行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可见,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其一,明知是认识因素,即行为人已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及将造成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希望或者放任的意志因素,行为人有意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犯罪故意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是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

刑法理论上,根据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所谓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主要形式。直接故意的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认识因素,即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是前提;二是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这是核心。具体说来,直接故意的标志是希望的意志形式,即行为人积极追求已认识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希望是划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惟一标准。在心理学上,希望是人的需要直接产生的意志,是支配人的行为并追求某种目的的决定性意志。直接故意的希望有如下特征;其一,目的明确。行为人将认识到的危害社会结果的观念化为自己的主观目的,支配自己的行为直接指向确定的侵害目标;其二,态度积极。行为人实施一定的危害社会行为,主动地、积极地实现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客观上,行为人可以实行积极的作为,也可以实行消极的不作为;其三,意志坚决。行为人往往预谋犯罪,准备各种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努力实现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是直接故意的对称,又称放任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形式,其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认识,即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放任,即行为人有意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的这种放任意志具有如下具体特征:第一,不追求他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直接追求一种结果,并不追求其他结果。第二,不防止他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但行为人并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第三,有意识地导致他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为追求行为的直接结果,甘愿冒造成其他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可见,行为人主观上的放任态度仍是犯罪故意的意志形式。就间接故意的成立而言,认识是前提,放任是核心,二者都不可缺少。

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区分

仅仅知道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还不能完全准确地认定本案被告人的主观心理态度。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明确刑法理论上关于犯罪故意所作的另一类分类-确定故意和不确定故意。

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也是刑法理论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但在关于区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标准问题上,学者们的见解非常繁杂,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区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只能从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划分的本意出发,不能将确定故意或者不确定故意简单地等同于其他的故意类型。

其实,区别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关键在于故意的认识因素,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认识内容与认识程度。除此,不可能再有其他认定标准。凡是行为人明知故意的具体内容和确定趋向的,是确定故意;凡是行为人对故意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趋向不甚明确的,是不确定故意。可见,行为人对故意内容的明确程度才是区别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标准。

在刑法学界存在着一种误解,往往把确定故意等同于直接故意,把不确定故意等同于间接故意,[2]这是欠妥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与确定故意和不确定故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故意,其区别标准和表现形式均有差异。如果把二者混为一谈,似乎无必要在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以外再区别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事实上,确定故意未必就是直接故意,不确定故意未必就是间接故意。当行为人明确自己的行为一定(必然)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时,无论行为人希望还是放任这种结果发生,都是确定故意;同理,当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发生危害结果、发生何种危害结果虽不明确时,也不影响行为人追求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例如,某甲欲杀某乙,一天夜里,某甲向某乙住的卧室投了一枚手榴弹,虽然他对某乙是否在家的认识并不明确,但仍然希望某乙死亡。显然,某甲杀人的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上也不是确定故意。所以,直接故意不能等同于确定故意,二者的界限应该澄清。

所谓确定故意,又称为绝对故意、无条件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一定会发生某种具体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某甲明知自己用刀猛砍某乙的胸部会致某乙死亡,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并凶狠地朝某乙胸部连砍数刀,就是一种典型的确定故意。

由此可见,确定故意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认识目标的明确性,行为人的行为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侵害对象,追求特定的危害结果;第二,认识程度的肯定性,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发展趋向认识到惟一可能性,即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一定会发生某种特定的危害结果,别无其他可能性。例如强奸故意就是确定故意;第三,意志的坚决性,行为人积极造成危害结果,并希望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确定故意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故意形态,某些犯罪甚至只能由确定故意才能构成。例如,我国现行刑法第238条规定的非法拘禁罪、第277条规定的妨害公务罪等。

有学者主张将确定故意划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单一的故意,也叫单纯的确定故意,另一类是选择的故意,也叫选择的确定故意。单一的故意指主体只希望达到一个明确的结果;选择的故意指主体希望发生他所预见的两个结果中的任何一个。[3]事实上,这种分类已流露出依意志因素区别确定故意的痕迹。我们认为,根据确定故意的前述基本特征,单一的故意属于典型的确定故意自然毫无疑问,问题在于选择的故意能否作为确定故意的形式。既然选择的故意是在行为人所认识的两种行为结果中进行选择,便足以说明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不具有惟一性,而是认识到行为结果发生的歧向性,即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既可能发生甲种危害结果,也可能发生乙种危害结果,究竟会发生哪些危害结果,行为人的认识并不明确,虽然无论发生哪种结果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这种现象显然与确定故意所要求的认识程度的肯定性特征相悖。所以,我们认为,选择的故意不可能属于确定故意,只能是不确定故意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确定故意作为确定故意的对称,又称为相对故意、附条件故意,是指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向的认识并不明确,而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的不确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故意的具体内容认识得不明确。故意的认识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对侵害的性质认识不明确,如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死亡结果还是伤害结果处于不确定状态;二是对侵害的对象认识不明确,对自己行为直接作用的物究竟是什么或人究竟是谁的认识处于不确定状态,例如行为人向人群射击,是打死甲,还是乙,抑或是丙,都不能肯定;三是对侵害范围不明确,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多大的危害结果,波及多少犯罪对象,处于不确定状态,例如爆炸会死一人,还是多人等等。其二,故意的认识程度不确定,就是说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发展趋向具有多种可能性,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即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例如,行为人在射击打猎时发现自己可能打中牧童,也可能打中猎物,就是这种情形的不确定故意;二是危害结果如何发生,即发生何种危害结果不确定。在流氓相互殴斗中,一流氓用匕首对他人胸部猛刺,是致他人死亡,还是伤害,行为人的认识可能不很确定。其三,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不明确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的认识处于不确定状态,便否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明知。不确定故意也是犯罪故意的一种,说明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是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仍表明行为人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以,不能把不确定与明知对立起来,不确定故意是在明知基础上的不确定。而且,不确定故意并不影响行为人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态度。

根据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认识程度,不确定故意可以具体分为概括故意、择一故意和未必故意三种。

概括故意。概括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只是对侵害范围与侵害性质的认识尚不明确的心理态度。概括故意认识内容的不确定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侵害客体不明确,例如,某人在闹市区向人群中投掷炸弹,虽知一定会有人伤亡,但究竟是死亡还是伤害,行为人无法确定;二是危害范围不明确,例如,上述情况下,炸弹爆炸将死伤多少人,行为人缺少明确的认识;三是侵害对象不明确,炸弹爆炸到底是炸死某甲,还是炸死某乙,行为人同样没有明确的认识。可见,概括是指行为人对侵害的范围与性质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一基本认识是认定概括故意的关键。实践中,某些犯罪的故意便是由概括故意构成的。例如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故意,只要行为人认识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不特定的多人伤亡和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尽管其认识是概括的,尚不具体,一样成立犯罪故意。或许可以这样说,概括故意恰恰表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点。可见,概括故意同样表明行为人明知故犯的心理实际,是行为人负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4]

择一故意。择一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对侵害的具体对象尚不明确的心理态度。择一故意的侵害客体已经明确,而且侵害对象的范围也有限制,只是具体的侵害对象还不明确。例如,李四意图谋害男甲与女乙。一次,当男甲与女乙在长椅上谈话时,李四在50米处用枪向二人射击。当时,李四只有一发子弹。李四当然知道自己的射击行为一定会造成男甲或女乙的死亡,但究竟会打死男甲,还是女乙,李四则不能肯定,但无论打中谁,都是他所希望的。所以,择一故意是直接故意的一种形式。如果行为人放任几种危害结果中的一种结果发生,不宜视为择一故意。择一故意的本质在于行为人的自觉选择性,在于几种危害结果都在行为人的追求范围之内,实际结果则二者必居其一,因此,择一故意是有限制的不确定,与概括故意相比,具有非此即彼、必居其一的特定范围和条件。[5]

未必故意。未必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或许(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未必故意的实质在于行为人的认识程度,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否发生的认识处于不肯定状态,即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在意志因素上,希望意志与放任因素都可以构成未必故意,不能把未必故意等同于间接故意。例如,张三在远距离开枪射击李四,张三知道自己的射击技术一般,加上距离较远,开枪可能击中李四,也可能打不中李四,但他为了谋害李四,希望李四死亡,便开枪射击。这种心理就是未必故意。当然,若从意志因素来认识,这种故意也是直接故意。[6]

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认为,行为者对一定结果之发生,预见其可能,但又以未必即发生之意思,加以实行,终致发生该结果者,为未必故意。[7]对此,大陆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未必故意也是犯罪故意的一种,不能脱离犯罪故意的基本特征去认识未必故意。犯罪故意的意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如果行为人以危害结果未必发生而实行行为,似乎已无法辨别其意志的倾向性,如何认定其为故意?显然,未必故意的标志在于认识因素,在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与否的不肯定认识,但在意志上则是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8]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与确定故意、不确定故意的关系

明确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特征之后,对于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这两类关于犯罪故意的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难认识了。当行为人确知自己的行为一定或者说必然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时,当然是确定故意,而对必然会发生的危害结果而言,行为人的主观意志态度只能是出于希望而不存在着放任的余地,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确定故意必然是直接故意;但是,直接故意并非都是确定故意。直接故意的特征关键在于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态度,但对于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认识,直接故意则并不都表现为确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而是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或者必然发生这两种情况,在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可以有直接故意的存在(只要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的意志态度即可),但却不可能有确定故意的成立。同样,不确定故意并不都是间接故意,也有可能是直接故意。例如,在择一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尽管不确知自己的行为究竟会发生自己所认识到的两种危害结果中具体的哪一种,但只要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一种希望而不是放任的态度,则当然属于直接故意而不是间接故意。所以,刑法学界那种把确定故意等同于直接故意,把不确定故意等同于间接故意[9]的看法,是不符合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特征和分类标准的,因而也是不妥当的。

至于不确定故意行为的定性,由于不确定故意的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将造成的实际损害处于不肯定状态,因此,行为人应对其认识范围以内的实际结果负刑事责任,这是主、客观一致原则的要求。例如,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他人的死或伤不明确,如果行为人不追求死亡结果,便按实际结果定罪量刑,即致人死亡为故意杀人罪,致人伤害为故意伤害罪。当然,如果行为人追求某种危害结果,尽管这一结果未发生,也要对这一结果承担未遂的罪责。

结合上述两个案件的实际情况来看,案例1中的被告人陈某明知喷漆房内有人,也明知其所持双筒猎枪的子弹会穿透排气扇叶或从排气扇空隙中穿过而射进喷漆房内,从而可能击中里面的人员,造成人员伤亡的后果,但究竟是造成伤害还是死亡的结果,伤害或者死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如何,陈某并没有明确肯定的认识,而为了达到破坏排气扇的目的,陈某对于伤害或者死亡危害结果的发生都不排斥,显然,陈某的心理属于典型的不确定故意,具体属于不确定故意中的概括故意。再进一步分析,由于陈某与被害人王某等人平素无仇无怨,仅因喷漆房向其院内排放异味有害气体的小事而发生争执,这显然还不足以使陈某产生杀人的念头,所以,陈某开枪的目的只在于破坏喷漆房的排气扇,对于开枪致使他人死亡或者伤害结果的发生,陈某并不是积极地追求而是消极地放任或者说是容忍,故陈某的主观态度应当属于间接故意。根据概括故意以实际结果确定罪名的定罪原则,被告人陈某的行为应认定为是间接故意伤害罪,因而我们认为,一审法院对被告人陈某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判刑是正确的。

案例2中,被告人宋某因邻里道路纠纷等,起意对王某实施报复-教训教训王某。于是纠集其连襟许某等人,深夜持剑进入王家宅院,在王某夫妇到院内察看动静时,许某刺中王某一剑,致其死亡。从被告人宋某纠集被告人许某要教训教训被害人的目的来看,其主观故意确实不十分明确,也就是说不能认定为预谋杀人。但当被告人许某刺中被害人一剑以后,即与被告人宋某逃离现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采取了放任态度,这种结果实际也在二被告人预谋持剑教训的犯意之中,二人构成共犯。一审判决采纳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对二被告人定故意杀人(间接)罪是正确的。

《刑法》第二百四十条

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

(二)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

(三)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四)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

(五)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

(六)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

(七)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八)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6日 21:1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目的相关文章
  • 父亲和亲生女儿发生性关系犯法吗
    一、父亲和亲生女儿发生性关系犯法吗邪淫报应惨烈,和弟媳发生了性关系这个来说也差不多。(邪淫主要是指与自己合法配偶之外的人发生关系)想了解因果报应可百度“学佛网”。终于觉得中国古人说的“邪淫报应很大”说得很对。看一个人淫荡邪淫造作的频率和强度,快的就几年,绝对让你看到他的果报。邪淫的可怕报应(邪淫主要指与合法配偶之外的人发生关系)1、比较严重地损耗福报,人的应得的地位、财富随之下降。一些人排八字运程很不错,但实际生活却很不如意,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孝或邪淫损耗了福报。人的福报如同一个桶,邪淫是桶底的洞,有多少福都漏得完的。特别是在网上宣扬邪淫,因为影响的人太多,对福报的损耗是极大且极为迅速的。网络时代,造福亦易,造恶亦易。2、损害贵气。邪淫之人,没有尊贵之气,被人轻贱,走到哪里都容易让人看不起。3、做事不顺。做事障碍重重,即使是一些眼看成功的事,也会因为邪淫而功败垂成,经常是失败得莫名其妙。4
    2023-03-24
    474人看过
  • 否认亲子关系,法院可以推定亲子关系成立吗
    律师解答:可以。《民法典》新增亲子关系异议之诉。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否认亲子关系。《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三条,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或者否认亲子关系。《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三条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或者否认亲子关系。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亲子关系。
    2024-05-01
    392人看过
  • 关于强奸罪,男女朋友关系关系性关系构成犯罪吗
    若自愿发生性关系,不构成犯罪,但违背女性意愿强行发生性关系的,构成强奸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强奸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的;(四)二人以上轮奸的;(五)奸淫不满十周岁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伤害的;(六)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一、强奸罪的侦查羁押期限是怎么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第一百五十八条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
    2023-03-04
    288人看过
  • 亲子关系鉴定使用头发样本的可行性
    亲子鉴定,这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进行亲子鉴定时,样本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头发作为一种容易获取的样本类型,经常被提及。做亲子鉴定用头发就可以吗?本文将详细探讨头发样本在亲子鉴定中的可行性与相关注意事项。一、头发样本的可行性头发作为亲子鉴定的样本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头发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样本,采集过程相对简单且无痛,这使得它成为一种特别适用于儿童和其他不易采集血液样本的人群的方法。头发样本中含有毛囊,而毛囊中包含有丰富的DNA信息,这是进行亲子鉴定的关键。注意:并非所有的头发都适合用于亲子鉴定。理想情况下,应选择带有毛囊的头发,因为毛囊中包含了可以进行DNA分析的细胞。通常,需要3-5根带有毛囊的头发来进行准确的鉴定。如果头发没有毛囊或者毛囊已经受损,那么可能无法从中提取到足够的DNA信息,从而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二、头发样本的采集与保存在采集头发样本时,应遵循一定
    2024-07-13
    378人看过
  • 亲子鉴定排除近亲关系吗
    亲子鉴定是一种通过分析DNA序列,确定亲子关系的科学方法。它可以排除近亲关系,即确定两个人是否为近亲血亲关系。1、亲子鉴定的原理亲子鉴定的原理是基于DNA遗传的规律。每个人的DNA序列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同卵双生子,其他亲子之间的DNA序列会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比对DNA序列中的基因座,可以确定亲子之间的遗传关系。亲子鉴定通常通过提取测试人员的DNA样本,然后进行核酸扩增和基因分型,最后比对结果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人的亲子关系确实,他们在DNA序列上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两人为近亲关系,则会有明显的相似性。2、亲子鉴定排除近亲关系的重要性排除近亲关系是亲子鉴定的一项重要功能。近亲婚姻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遗传问题,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缺陷等。近亲婚姻的后代患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遗传问题的发生,亲子鉴定是必要的。近亲鉴定不仅仅是对两个人的关系进行确认,更是为了保护
    2024-03-02
    490人看过
  • 亲子鉴定多少概率是亲生的:科学界定亲生关系的可能性
    一、亲子鉴定的科学基础亲子鉴定,也称为亲权鉴定,是利用生物学、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比对父母与子女的DNA样本,来判断是否存在生物学上的亲子关系。1.1DNA的独特性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同卵双胞胎外。DNA是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携带了个体的遗传信息。通过分析DNA中的特定序列,可以确定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1.2亲子鉴定的准确性亲子鉴定的准确率通常非常高,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亲权认定的概率达到99.99%。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鉴定结果都是准确可靠的。二、亲子鉴定的概率分析亲子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是通过统计学方法来确定的,即通过比较被鉴定人之间的特定遗传标记的相似度来计算。2.1亲子关系的概率计算亲子鉴定中,会检测多个遗传标记,每个标记都有其特定的匹配概率。当所有标记的匹配概率相乘时,得出的数值即为亲子关系成立的概率。2.2亲子鉴定的匹配率亲子鉴定确定亲子关系的基因匹配率通
    2024-04-02
    278人看过
  • 孕早期进行无创亲子关系鉴定的准确性
    无创亲子鉴定及DNA检测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准确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备受认可。对于不同孕周的孕妇来说,这些技术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是否有所不同呢?本文将从孕5周和孕30周两个时间点出发,探讨无创亲子鉴定及DNA检测的准确性问题。一、孕5周做无创亲子鉴定准确吗?在孕早期,即孕5周左右,进行无创亲子鉴定是否准确,这是很多准父母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孕早期进行无创亲子鉴定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准确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技术原理:无创亲子鉴定主要通过分析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胎儿DNA(cffDNA)来进行。这些DNA的片段来源于胎盘,与胎儿的遗传物质高度一致。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这些DNA的片段,从而进行亲子鉴定。2.影响因素:在孕早期,由于胎儿DNA在母体血液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可能会对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孕妇的个体差异、生理状态以及检测过程中的技术操作
    2024-07-12
    183人看过
  • 亲子关系鉴定的原理和方法(处理亲子关系的方法)
    亲子关系鉴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两个人之间是否存在亲子关系。这项技术在法律、学、社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亲子关系鉴定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科学领域。亲子关系鉴定的原理基因遗传的规律是亲子关系鉴定的基础。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基因,这些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会将自己的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下一代。DNA指纹技术是亲子鉴定中常用的技术之一。DNA指纹是指个体特有的DNA序列,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个体。通过比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DNA指纹,可以判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亲子关系。亲子关系鉴定的方法1.传统亲子鉴定方法血型测试是早期的亲子鉴定方法之一。通过比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血型,可以初步判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亲子关系。但由于血型遗传的复杂性,这种方法的准确性有限。血清学测试是另一种传统的亲子鉴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蛋白
    2024-08-03
    494人看过
  • 亲子鉴定算亲属关系证明吗
    1、亲子鉴定的原理和方法亲子鉴定的原理是通过比较被鉴定人与潜在亲属之间的DNA序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判断亲属关系的可信度。目前常用的亲子鉴定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比对。首先,通过PCR方法从被鉴定人和亲属的DNA样本中扩增出特定的DNA片段,然后使用DNA比对技术对这些DNA片段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亲属关系的判断。亲子鉴定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样本的质量和完整性,二是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进行亲子鉴定时,需要确保样本的收集过程无误,并选择正规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2、亲子鉴定的应用领域亲子鉴定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首先,在法律领域中,亲子鉴定可以用于确认父母与子女的亲属关系,以解决继承、抚养权、监护权等问题。其次,在移民领域中,亲子鉴定可以作为移民申请中配偶或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帮助申请者成功获得签证。此外,亲子鉴定还可以
    2024-04-01
    489人看过
  • 亲子关系决裂
    抚养费
    亲生父子关系是不能从法律上脱离的。因为这是事实关系,不像其它的法律关系可以通过协议、公证等方式来解除。即使双方写了一个合同,说从今天起,断绝亲生父子关系,这个合同也是因为违背社会公共道德而无效的。相反,养子女、继子女关系,则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解除。亲子关系的法律概念定义如何理解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法律上的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父母与婚生子女、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另一类是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原因不同,但权利义务是相同的,主要有:父母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非婚生子女,继父母继子女和养父母养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
    2023-07-12
    206人看过
  • 割裂亲子关系
    抚养费
    亲生父子关系是不能从法律上脱离的。因为这是事实关系,不像其它的法律关系可以通过协议、公证等方式来解除。即使双方写了一个合同,说从今天起,断绝亲生父子关系,这个合同也是因为违背社会公共道德而无效的。相反,养子女、继子女关系,则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解除。亲子关系的法律概念定义如何理解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法律上的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父母与婚生子女、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另一类是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原因不同,但权利义务是相同的,主要有:父母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非婚生子女,继父母继子女和养父母养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
    2023-07-12
    240人看过
  • 被告拒做亲子鉴定能否推定亲子关系
    [案情]李某某(女)与陈某某(男)于1998年2月结婚,1999年3月生一女孩,2002年4月双方办理了,至今双方均未再婚。2003年7月,李某某又生下一男孩陈某,李某某称陈某某即为该男孩的生父,要求陈某某负担抚养费用,而陈某某称双方早已离婚,拒绝承认自己是陈某的亲生父亲。李某某遂以陈某为原告,自己作为法定代理人,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原告陈某和被告陈某某之间的亲子关系,并要求被告承担原告必要的抚养费用。法院在审理中查明,李某某与被告陈某某离婚后,还经常保持着联系,2002年10月,被告陈某某曾到过李某某在外地打工的地方,两人还在一起同居并发生过性关系。对此事实被告并不否认,但坚持自己与李某某的接触绝没有导致其怀孕,自己绝非原告陈某的父亲。因被告不承认与原告间系亲子关系,原告的法定代理人李某某遂向法院申请进行,但被告陈某某经法院多次劝说均拒绝配合鉴定,同时坚持认为原告与其不存在任何关系。[分歧
    2023-06-11
    370人看过
  • dna亲子关系鉴定指南(dna亲子鉴定父亲还是母亲)
    在现代社会,亲子关系的确定有时变得非常复杂。DNA亲子鉴定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手段。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DNA亲子关系鉴定指南,帮助您了解这一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进行亲子鉴定。什么是DNA亲子鉴定?DNA亲子鉴定是一种通过分析个体DNA序列来确定亲子关系的科学方法。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同卵双胞胎之外。通过比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DNA序列,可以确定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生物学上的亲子关系。DNA亲子鉴定的原理DNA亲子鉴定主要依赖于人类遗传多态性的原理。人类基因组中存在许多遗传标记,这些标记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通过检测这些遗传标记,可以计算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似度,从而判断亲子关系。DNA亲子鉴定的步骤1.选择鉴定机构:选择一家有资质、信誉良好的DNA鉴定机构,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样本采集:鉴定机构会指导您如何采集样本。通常需要采集血液、口腔
    2024-07-08
    83人看过
  • 丈夫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是否认定为犯罪
    丈夫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认定为犯罪。在起诉离婚阶段,一审判决离婚未生效阶段,丈夫强行与妻子发生性行为的,可以认定为强奸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如果是在夫妻关系持续期间内,丈夫强行与妻子发生关系的,不认定为犯罪行为。丈夫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是否认定为犯罪的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的;(四)二人以上轮奸的;(五)奸淫不满十周岁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伤害的;(六)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2022-07-05
    374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目的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所追求的非法利益。这种非法利益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可以是违法的结果,也可以是不法状态本身。犯罪目的对犯罪动机具有决定和制约作用,它支配着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选择和对危害结果的追求。... 更多>

    #犯罪目的
    相关咨询
    • 相亲男与别人发生性关系犯强奸罪怎么办?
      广东在线咨询 2023-08-04
      男子强行与相亲对象发生性关系犯下强奸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恶劣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 亲属关系继父子关系
      河北在线咨询 2023-07-23
      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关系,因继父母与生父母结婚而形成。 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二条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姻亲关系,在形成了抚养教育关系之后,他们之间就形成了等同于生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义务的拟制血亲关系。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
    • 不承认亲子关系法院可以推定亲子关系成立吗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12-10
      《民法典》新增亲子关系异议之诉。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否认亲子关系。《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三条,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或者否认亲子关系。
    • 父亲和亲生女儿发生关系犯罪吗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5-26
      父亲,本应对女儿尽到抚养、教育责任,不仅未尽责反而加以伤害,其行为令人不齿,后果极其严重可能会判处强奸罪和犯强制猥亵妇女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强奸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
    • 对亲子关系有异议能亲子鉴定吗
      山东在线咨询 2022-12-02
      亲子关系是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亲兄弟姐妹关系。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父母或者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或者否认亲子关系。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三条规定,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或者否认亲子关系。 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