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2、经济适用房转让合同纠纷;
3、商品房预约、预售、销售合同纠纷;
4、商品房委托代理销售合同纠纷。
一、按揭贷款买房的完整流程是什么
按揭贷款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开发商需要向贷款银行提出按揭贷款的合作意向;其次,贷款银行对开发商的开发项目、建设资质和信用等级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并且还要与符合条件的开发商签订一份按揭贷款合作协议。然后购房人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销售合同》,并且还要按照合同中的要求,付清首付款。以担保贷款为付款方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当事人一方请求确认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或者撤销、解除合同的,如果担保权人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提出诉讼请求,应当与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纠纷合并审理;未提出诉讼请求的,仅处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担保权人就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纠纷另行起诉的,可以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合并审理。
二、遇到商品房一房二卖咋办
遇到商品房一房二卖,无法获得房屋产权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删】《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在未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前,将作为合同标的物的商品房再行销售给他人的,处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处理按照哪些原则
发生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处理原则是:可以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私下进行和解,和解不成可提请第三方加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以根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内容交由指定机构进行仲裁,仲裁仍未解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怎么办,二手房
171人看过
-
买卖二手房的纠纷是怎么引起的
376人看过
-
二手房违约纠纷起诉的案由是什么
252人看过
-
因噪音问题引起的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案
354人看过
-
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起诉书范本2023
94人看过
-
二手房买卖合同常见纠纷案件的问题有?
142人看过
二手房买卖合同是指买卖双方就二手房交易达成的协议,包括买卖双方的基本信息、房屋的基本情况、交易价格、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 在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前,买卖双方应该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房屋基本情况、交易价格、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 更多>
-
一般是怎样去写二手房买卖纠纷起诉状的湖南在线咨询 2022-09-08二手房纠纷原告:王某某,男,汉族,XXXX年XX月XX日生,号:XXXXXXXXXXXXXXXXXX,住址:XX省XX市XX县XX村XX号,电话:被告:李某某,女,汉族,XXXX年XX月XX日生,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X,住址:XX市XX区路XX号,电话:诉讼请求一、判令XXX…事实与理由原、被告双方于XXXX年XX月XXX日在XX市XX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XX店签订《房屋买卖
-
常见的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有哪些, 哪些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可起诉处理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9一、常见的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有哪些(一)一房多卖情形下,多个当事人均要求履行合同所产生的纠纷。(二)当事人先后签订数份合同或签订阴阳合同,对房屋价款和履行方式约定不一致所产生的纠纷。(三)以他人名义购房,借名人与登记人发生纠纷的。(四)一方当事人确实为购房出资,但不能证明当事人之间系借名关系所产生的纠纷。(五)借用他人名义购买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保证住房,要求登记人将房屋过户至借用人名下所产生的纠纷
-
二手房合同的纠纷起诉状山西在线咨询 2023-10-021、原告人的姓名及其他基础信息;常住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2、被告人的姓名及其他基础信息;常住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3、诉讼请求:即希望法庭的判决结果,例如借贷合同的起诉状中:被告需马上偿还原告借款金额元,利息元; 4、诉讼费用由被告人承担; 5、诉讼的原因:写明起诉的理由,例如:被告人拒绝偿还借款或者下落不明等等 6、其他需要写明的事项; 写完起诉状之后就可以拿着起诉状和相关的资
-
买卖合同纠纷案怎么起诉湖南在线咨询 2023-12-21买卖合同纠纷案起诉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法院的管辖权;其次就是向人民法院提交诉讼申请状以及相关的材料;然后人民法院进行审核看是否受理;最后就是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的时间和地点。
-
审理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通知是否合法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11、合法的判断标准:A、形式合法,即该通知是否符合上位法的规定,是否存在违反宪法及其他上位法律规范的情形,如果没有,那就合法。B、实质合法,及该通知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基本原则及法律精神。2、就上述标准来看,合肥中院的关于审理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通知,是一份法院系统内部的指导性的规定,该规定并不具有强制性,属于“软法”,但是在中国目前各级法院、法官并不独立的情况下,具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