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应收票据审计的定义和程序是怎样的?
律师解答:
应收票据是以书面形式表现的债权资产,其款项具有一定的保证,经持有人背书后可以提交银行贴现,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由于应收票据是在企业赊销业务中产生的,因此,对应收票据的审计也必须结合企业赊销业务一起进行。企业通过应收票据进行赊销时,一般要进行销货、收取票据、计息、贴现、收款等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涉及到一些凭证和账簿,这些都是应收票据审计的范围。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应收票据审计时,应检查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项目的数额是否与审定数相符,是否剔除了已贴现票据。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一般企业,其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应在报表下端补充资料的“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项目中加以反映;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其会计报表附注通常应披露贴现或用作抵押的应收票据情况和原因说明,以及持有其5%(含5%)以上股份的股东单位欠款情况。
应收票据审计目标和程序
(1)审计目标
①确定应收票据是否存在;
②确定应收票据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③确定应收票据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④确定应收票据是否有效,可否收回;
⑤确定应收票据年未余额是否正确;
⑥确定应收票据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2)审计程序
①获取或编制应收票据明细表,复合加计正确,并核对其期末余额合计数与报表数、总帐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
②监盘库存票据
③必要时,抽取部分票据向出票人函证,证实其存在性和可收回性,编制函证结果汇总表。
④检查有疑问的商业票据是否曾经更换或转期,或向出票人函询以确定其兑现能力。
⑤验明应收票据的利息收入是否均已正确入帐。
⑥对于已贴现的应收票据,审计人员应审查其贴现额与利息额的计算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适当。复核、统计已贴现以及已转让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的金额。
-
应收票据稽核之定义及程序
131人看过
-
应收票据审计的内容
437人看过
-
审计应收账款的程序和目标
227人看过
-
应收票据的会计科目有什么
292人看过
-
应收票据会计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67人看过
-
应付票据审计方法
418人看过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一种载有一定付款日期、付款地点、付款金额和付款人的无条件支付证券。 也是一种可以由持票人自由转让给他人的债权凭证,票据的法律约束力和兑付力强于一般的商业信用,在结算中为企业广泛使用。... 更多>
-
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的区别是什么?应收票据的分类与应收票据的种类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3应收票据、应付票据通常是指"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种,商业承兑汇票是付款人签发并承兑,或由收款人签发交由付款人承兑的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由承兑银行承兑的票据。应收票据的分类按照到期时间可分为短应收票据期应收票据和长期应收票据,如无特指,应收票据即为短期应收票据。应收票据常出现于3种情况:⑴应收账款延期;⑵为新顾客提供应用;⑶赊销商
-
医疗费票据的审查程序是什么?浙江在线咨询 2022-05-01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中对医疗费用审查认定,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体现司法部门的公正。可是在医疗费用审查与认定中经常遇到困惑,所以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医疗费用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占数额比重较大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医疗费票据需要审查认定: 1、初步审查:接受委托后对当事人各方的基本情况和所争议的问题向审判人员进行了解和结合阅卷熟悉案情。(1)了解受害人的伤情及治疗过程;(2)了解对
-
应收票据的主要含义山西在线咨询 2023-07-08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在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时,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收到的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它是交易双方以商业购销业务为基础而使用的一种信用凭证。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可将商业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指由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或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的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则是指
-
审计部门的审计程序是什么啊?四川在线咨询 2022-04-10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程序(一)由局务会议确定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重点,提出计划编制设想。(二)各处室根据局务会议精神,编制本处室年度工作计划。(三)综合处负责审计计划的汇总、平衡,并草拟审计局年度审计计划草案。(四)审计计划草案,经局务会议审定后,上报审计署、科学院。(五)审计署下达的年度审计计划为审计局的正式计划。
-
审计审计监督的定义是什么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07审计监督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监督的对象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主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