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实施内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与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之间,必定存在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以及其它隶属关系,或者存在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法定的监督关系。实施外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与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或者其它隶属关系,而只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最终取决于外部行政行为的实施者所拥有的对某类行政事务的管理职能而不来源于该行政机关的领导职能。
2、行政行为的作用力不同。内部行政行为通常只涉及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事务,其作用主要和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转有关,不影响外部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外部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外行使公共权利的行为,因而直接影响着外部相对人的利益。由于这两种行政行为的上述区别以及行政机关行使这两种权利的性质和依据也不同,因此,不同性质的行为引起的争议应由不同的途径予以解决,即内部行政争议由行政机关自身解决,外部行政争议由法院解决。如果将行政内部争议也交由法院解决,一方面法院不熟悉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并缺乏具体的争议处理手段,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法院干扰行政机关正常工作,影响依法行政的效力。因此,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法院不受理就行政机关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的诉讼。由此可见,如果公务员受到了处罚,是不能申请复议的,所以就没有复议期限的说法。因为内部行政行为是不可诉行为之一。但是可以申诉,监察机关收到申诉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如果仍不服,可以在收到复查决定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申请复核。所以申请复核期限最多是六十天。以上便是关于
拆迁是行政行为么
拆迁管理部门是负责管理房屋拆迁工作的行政部门,拆迁管理部门是行政机关。拆迁公告是拆迁管理部门在履行管理拆迁工作职责中实施的与其职务有关的行为,所以拆迁公告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职权或职责行为。政府的拆迁公告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五个基本特性,即
1、规制性,即存在意思表示,并具有法律效果;
2、单方性,公告行为属于政府的单方行为;
3、行政职权性;
4、个别性(特定性),针对特定事项作出;
5、外部性,即直接对外部发生效力并影响外部的权益。
-
政府部门内部行政行为哪几种
437人看过
-
内部行政行为包括哪些?内部行政行为的表现是怎样的
52人看过
-
别让内部行政行为成为腐败温床
77人看过
-
内部行政行为的概念
354人看过
-
外部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69人看过
-
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是什么意思?内部行政行为可以诉讼吗?
271人看过
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概念为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相应职权,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事项,作出有关该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单方法律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1、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拥有行政职权或有一定行政职责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者... 更多>
-
内部行政行为是指哪些呢?与外部有哪些区别呢?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26二,外部行政行为,系指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发布行政命令或作成行政处分,而对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一定效力。 主要区别: 1.行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实施内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与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之间,必定存在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以及其它隶属关系,或者存在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法定的监督关系。实施外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与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或者其它隶属关系,而只
-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主要区别是什么的啊,求解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15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是指对人民不发生效力的行政内部活动,如机关就其内部各科组、课股的职责分配、人员配置、公文流程、公层负责划分等事项所制定的规则,以及行政内部的意见交换、请示与指示监督等。
-
行政许可是内部行为还是外部行政行为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11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是行政单位针对行政相对方的一种管理行为,是行政单位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外部行为。行政单位审批其他行政单位或者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内部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许可。
-
行政复议行政行为是否属于内部行政行为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28外部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所做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产生的法律效力的行为。
-
外部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定有哪些?陕西在线咨询 2021-07-12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属于外部行政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八条的规定,行政处罚有以下7种: 1、警告。是国家对行政违法行为人的谴责和告诫,是国家对行为人违法行为所作的正式否定评价。从国家方面说,警告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正式意思表示,会对相对一方产生不利影响,应当纳入法律约束的范围;对被处罚人来说,警告的制裁作用,主要是对当事人形成心理压力、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适用警告处罚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