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医疗器械大到CT设备、心脏支架、手术刀具,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罩、创可贴、隐形眼镜,很多人只知道过期药物对人体有害,殊不知过期的医疗器械对于人体的伤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不得经营、使用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无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经营、使用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或者使用未依法注册的医疗器械,由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医疗器械;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医疗器械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对违法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没收违法行为发生期间自本单位所获收入,并处所获收入30%以上3倍以下罚款,10年内禁止其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活动。
律师补充:
医疗器械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
(一)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
(二)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
(三)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
(四)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
(五)妊娠控制;
(六)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广大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在购入医疗器械时应严格审核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及产品本身的相关资质,查验购入产品的生产及保质期。在日常经营使用中,务必做好医疗器械的定期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
-
过期医疗器械如果未经使用会有什么样的处罚
364人看过
-
过期医疗器械证实未使用是否处罚
104人看过
-
医疗器械过期处罚规定
438人看过
-
医疗机构使用过期医疗器械,如何定性处理
269人看过
-
一类医疗器械过期如何处罚
154人看过
-
购买到过期医疗器械怎么赔偿
80人看过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主要负责人(如公司的董事长、企业的厂长、经理等)。法定代表人的地位是由法律赋予的,其代表企业法人参加民事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更多>
-
美容院无证使用医疗器械的处罚台湾在线咨询 2024-10-05美容院无证使用医疗器械处罚依据为:未经许可擅自配置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责令停止使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二条 未经许可擅自配置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上30倍以
-
2022年医疗机构使用过期医疗器械,如何定性处理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15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检验时,有效期不变。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过期的,到卫生局从新审核办理即可。 单位经办人携带上述资料前往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即可。经审核合格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不予批准的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医疗执业许可证是有有效期的,一旦过了执业的有效期,执业许可证自动失效,必须到相关部门重新办理。如果在过期以后继续执业,那就可能违反法律了,带
-
医疗器械使用年限为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26医疗器械应当有说明书、标签。说明书、标签的内容应当与经注册或者备案的相关内容一致。医疗器械的说明书、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通用名称、型号、规格; (二)生产公司的名称和住所、生产地址及联系方式; (三)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号; (四)生产日子和使用时限或者失效日子; (五)产品性能、主要结构、适用范围; (六)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警示或者提示的内容; (七)安装和使用说明或者图示; (
-
帮我姐问一下使用过期医疗器械处罚依据是哪些呢西藏在线咨询 2024-09-02医疗机构使用过期医疗器械,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66条第1款第(三项)处罚:具体如下: 第六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经营或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违法生产、经营或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医
-
购买到过期医疗器械怎么赔偿上海在线咨询 2024-10-03首先,当您在药店购买到超过有效期药品时,如何正确索求相应的赔偿呢?在此方面,建议您采取如下方式进行维权: (1)首先,您有权向所在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反映此事; (2)其次,也可选择向所在地区的医药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诉申请; (3)此外,您还有权直接向所在区域的法律机构提起诉讼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