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撞死人后逃离现场,如何定罪?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11 08:51:36 307 人看过

网友咨询:我表弟骑电动自行车上班途中,在行至市区某交叉路口时,见路口的黄色交通信号灯已亮,为了在红灯亮之前冲过该路口,我表弟立刻加快了车速。但骑至人行横道线附近时,将一个才正在沿横道线通过该交叉路口老妇撞倒。老人的头部磕在地上,受伤严重,其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我表弟也因恐惧而逃离了现场。经公安机关现场勘察,认定我表弟应承担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随后刑事拘留了我表弟。请问:我表弟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

律师回复:

1、从定罪层面看,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2款规定: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第4款规定: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车和机动车置于同等位置,换言之,其在实施交通行为的过程中,如果违反了交通运输法规造成了交通事故,并且后果严重的,可以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交通肇事罪保护的法益是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公共交通安全,主观层面由过失构成,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8条规定: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在本案中,行为人在骑电动车上班途中,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以至于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导致他人死亡,其主管上存在过失,客观上也侵害了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公共交通安全,故其行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2、量刑层面看,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结合本案,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时直接将受害人现场撞死,或虽未撞死,但其后并未抢救过来,受害人死亡结果与行为人逃逸无因果关系时,即使行为人当时逃离了现场,也应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范围内量刑。如果行为人当时逃离现场导致受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应在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围内量刑。

骑车撞死人属交通肇事罪吗?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该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畴,因此,有人认为非机动性交通工具不足以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只有机动性交通工具才会危及公共安全。使用非机动性的交通运输工具从事交通运输活动,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在驾驶非机动性交通工具的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情况下,把非机动车辆的驾驶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立法原意,也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1、相关规定并没有把非机动车辆的驾驶人排除在本罪的主体之外,《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车辆”也包括非机动车辆;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造成的危害并无实质性的区别,都会对公民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在特定情况下,驾驶非机动车也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如按规定,遇有掉头、转弯等情形时电瓶车、小型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最高时速为15公里,非机动车也能达到、超过这种速度。高速驾驶非机动车,也会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3、有关司法解释中也有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驾驶机动车辆或者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无论是加强机动车辆还是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发生重大事故的,应按交通肇事罪处理。

4、非机动车辆在我国大量使用,发生的事故较机动车辆更多,若非机动车辆肇事不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处罚上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现象。

综上,如果是骑着非机动车撞死人的话,此时要是因为骑车者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那么还是会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的。因此,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机动车驾驶者才有可能构成此罪,现实中,行人、非机动车驾驶者也是有可能构成此罪的。以上就是对“骑车撞死人属交通肇事罪吗”的解答,希望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10日 13:0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骑电动车撞人后逃跑犯罪吗?
    构成交通肇事罪,按照交通肇事逃逸的情节进行处理。1、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2、交通肇事逃逸有关法律规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2023-03-02
    208人看过
  • 骑电动车撞人后逃跑犯罪吗?
    构成交通肇事罪,按照交通肇事逃逸的情节进行处理。1、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2、交通肇事逃逸有关法律规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2023-06-08
    466人看过
  • 如何认定开车撞死人逃逸后自首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虽然主动到案,但其归案后没有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影响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进而影响对其的定罪量刑,因此不能认定为自首。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人主动到案,并且在一审判决之前能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律师说法: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是一般自首的成立需要具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个条件。“自动投案”一般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未被群众扭送时,主动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下,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和裁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外,还应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身份等情况与真实情况虽然有
    2023-06-02
    453人看过
  • 如何认定开车撞死人逃逸后自首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虽然主动到案,但其归案后没有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影响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进而影响对其的定罪量刑,因此不能认定为自首。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人主动到案,并且在一审判决之前能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律师说法: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是一般自首的成立需要具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个条件。“自动投案”一般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未被群众扭送时,主动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下,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和裁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外,还应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身份等情况与真实情况虽然有
    2023-06-24
    112人看过
  • 骑车撞死人事件如何应对
    如果是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其只对刑法规定的八类重罪承担刑事责任,而八类罪并不包括交通肇事罪,因此,不存在判刑;如果是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涉嫌交通肇事罪的,依法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具体看案情。如果是故意驾车撞死人的,涉嫌故意杀人罪,年满十四周岁即可判刑,依法可处死刑、无期或年以上有期徒刑。未成年骑车撞人应该怎么判未成年骑电动车撞人,致重伤,法律只能以教育为主,责任在监护人,至于怎么赔偿,由交警部出具责任认认书,双方协商解决。若协议不成,可申请人民法院裁定。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根据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的,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极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原则按照国家公务人员出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
    2023-07-18
    460人看过
  • 撞人后离开现场是否算逃逸?
    如果确实不知情的,不属于肇事逃逸。所谓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所以,构成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前提是当事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如果当事人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离开了事故现场的,没有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不构成肇事逃逸。但是,当事人是否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不能以当事人自己的陈述为准,而应根据正常的日常生活经验、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现场情况等因素来综合判断分析。非机动车碰到人离开属于逃逸吗一、非机动车碰到人离开属于逃逸吗1、非机动车碰到人离开的,不一定属于逃逸。具体是:(1)若有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属于逃逸;(2)若没有上述情形的,不属于逃逸。2、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
    2023-07-05
    306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骑电瓶三轮车把人撞死离开现场能定什么罪
      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20
      如果骑电瓶三轮车把人撞死后,擅自离开现场能,这种情况无疑是肇事逃逸罪。而且不论当时是什么情况,由于其肇事逃逸,是需要负全责的
    • 开车撞死人后逃逸如何定罪
      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08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
    • 2022年开车撞死人后逃逸如何定罪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15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
    • 撞死人逃离现场会判刑么
      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18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
    • 撞死人逃离现场怎么判刑
      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19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