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驾顶包罪怎么判
根据《刑法》第310条第1款之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加重处罚事由:犯窝藏、包庇罪而情节严重的,是本罪的加重处罚事由。
二、酒驾包庇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犯罪对象是各种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人。
2.客观要件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窝藏或包庇犯罪人的行为。窝藏,是指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是使司法机关不能或者难以发现犯罪的人,因此,除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外,向犯罪的人通报侦查或追捕的动静、向犯罪的人提供化装的用具等等,也属于帮助其逃匿的行为。包庇,应限于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掩盖犯罪事实。在司法机关追捕的过程中,行为人出于某种特殊原因为了使犯罪人逃匿,而自己冒充犯罪的人向司法机关投案或者实施其他使司法机关误认为自己为原犯罪人的行为的,也应认定为包庇罪。窝藏、包庇的犯罪人,是指已经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既包括犯罪后潜逃未归案的犯罪人,也包括被司法机关羁押而脱逃的未决犯与已决犯。
3.主体要件
主体是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明知是指认识到自己窝藏、包庇的是犯罪的人。在开始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时明知是犯罪人的,当然成立本罪;在开始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时不明知是犯罪人,但发现对方是犯罪人后仍然继续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也成立本罪。
三、酒驾判定标准是什么
酒驾判定标准是大于等于20mg,小于80mg。当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每100毫升大于等于20mg,小于80mg属于酒驾。而当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每100毫升大于或者等于80mg就判定为醉驾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百一十条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n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
曲靖一男子酒后驾车找人顶包,酒驾找人顶包怎么定罪
148人看过
-
醉驾顶包被抓醉驾顶包怎么判
131人看过
-
酒驾顶罪要判什么刑
483人看过
-
顶包酒驾自首判刑判多久
411人看过
-
酒驾找人顶包被识破怎么定罪
186人看过
-
酒驾顶替怎么处理酒驾顶替怎么处
84人看过
-
酒驾车祸至人死亡,稳人顶包罪。顶包人怎么判青海在线咨询 2022-06-01法院最终如何判,是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来适用法律规定,而案件的事实需要有争议双方提供充足的证据加以证明(刑事案件由公安侦查),也就是说判决结果主要与案件事实、与适用法律的准确性、与提供的证据、律师专业水平等有关。
-
酒驾撞顶包怎么处理,酒驾撞顶包怎么处理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7-18保险条款中明确酒驾后发生的单方事故属于责任免除范围,你提到的顶包行为属于骗保,即保险欺诈,如果未理赔成功,那么保险公司一般都拒赔了事。如果理赔成功后被保险公司发现并报警,那么因为金额已经达到了3万元。当事人会以“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
酒驾后找人顶替了,帮酒驾顶罪怎么判刑呢?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11顶罪属于谎报案情,提供虚假证言,处5到10日行政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将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
顶包酒驾自首判刑判多久,包庇罪是应该怎么判的?河北在线咨询 2022-07-06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
-
酒驾肇事顶包与酒驾区别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2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行为人具有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或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等情形,可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本案中,肇事司机弃车逃离现场30分钟左右返回现场并找人定罪,而请人顶包则可起到逃避或减轻自己的法律责任的目的,且肇事司机在事故发生后,隐瞒自己肇事者真实身份,虽然其在事故现场,但客观上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客观事实,故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