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警抢夺枪罪的判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二十七条
【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盗窃、抢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二百七十七条
【袭警罪】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使用枪支、管制刀具,或者以驾驶机动车撞击等手段,严重危及其人身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袭警抢夺枪支罪的量刑原则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一条【量刑的一般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六十二条【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第六十三条
【减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三、袭警抢夺枪支罪数罪并罚的刑期怎么确定?
袭警抢夺枪支罪数罪并罚的刑期要根据犯罪情节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九条
【数罪并罚的一般原则】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
抢夺罪定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呢,抢夺的量刑标准怎么
155人看过
-
袭警袭警罪怎么判刑是合法的?
147人看过
-
酒后袭警罪和普通袭警的判刑标准是什么?
71人看过
-
恶意抢枪袭警是什么罪名
266人看过
-
抢夺警察枪如何定罪量刑
482人看过
-
什么是抢夺枪支罪,抢夺枪支罪判多少年?
146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新刑法抢夺枪支罪判刑标准抢夺枪支能判几年辽宁在线咨询 2023-09-03犯抢夺枪支罪的犯罪分子,依据刑法,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是抢劫枪支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袭警抢枪是会怎么处罚的湖南在线咨询 2023-12-13要写个人欠条,其中应当包括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法定全名,债务的具体信息,偿还的方式和具体期限等,签订欠条的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该行为必须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且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
-
抢夺罪数额怎么认定, 抢夺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抢夺罪量刑标准是什么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06抢夺罪数额怎么认定: 抢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是构成抢夺罪的必要要件。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7月20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 (一)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二)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三)抢夺公
-
持枪袭警什么罪怎么判刑河北在线咨询 2023-08-14持枪袭击警察有可能构成袭警罪和非法持枪罪。如果该警察正在执行公务,而犯罪分子对该警察的公务拒不执行并且严加阻乱,而且采取了持枪对待几乎都能够构成袭警罪。由于持枪本来在我国就是属于非法的,所以当事人的起步量刑通常都是在三年。
-
抢夺罪的量刑是怎样的, 如何认定抢夺罪, 抢夺罪量刑标准该怎么确定云南在线咨询 2022-02-141、抢夺罪的量刑《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抢夺罪】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2、具体数额最高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