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劳动关系申请仲裁的程序,当事人需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公司住所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同时,申请人还需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并根据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针对劳动关系申请仲裁的程序,当事人需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公司住所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同时,申请人还需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并根据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仲 裁 申 请 书 需 要 包 含 哪 些 内 容 ?
根据素材1中提到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相关规定,申请人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因此,讨薪案件在提出书面申请情况下可以移交劳动仲裁,申请人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综上所述,劳动仲裁是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时,通过劳动仲裁委员会对争议进行调解、仲裁的一种方式。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
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如何解决劳动争议
325人看过
-
四方劳动关系网络化劳动争议不出街道就解决
400人看过
-
劳动仲裁可以解决哪些与劳动关系相关的争议
262人看过
-
关于争议解决方式问题
52人看过
-
可以用什么方式解决劳动争议
238人看过
-
重视参与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争议解决
369人看过
公司住所是指公司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通常是公司发出指令的业务中枢机构所在地。公司的住所是公司章程载明的地点,是公司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具有公示效力。 公司的住所的意义有确定诉讼管辖;确定诉讼文书收受的处所;确定债务履行地;确定公司登记管辖... 更多>
-
劳动争议解决的方式有哪些,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方式是怎么规定的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06一、协商程序 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争议的问题直接进行协商,寻找纠纷解决的具体方案。但是,协商程序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双方可以协商,也可以不协商,完全出于自愿,任何人都不能强迫。 二、申请调解 调解程序是指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就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但是,与协商程序一样,调解程序也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且调解协议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
-
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如何解决劳动争议?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191.协商(和解) (1)协商达成一致,应当签订书面和解协议。和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2)经仲裁庭审查,和解协议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仲裁庭可以将其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当事人为达成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争议事实的认可,除外。 2.调解 (1)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双方人数应当对等。劳动者代表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劳动者推举产
-
什么是劳动争议解决方式?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151、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2、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原则及解决争议的方法湖南在线咨询 2024-11-24开除是指用人单位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规章制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且屡教不改的职工,依法强制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最严厉的处分。如果受到开除处分的职工对处分不服,与企业发生争议,这种争议就被称为开除争议。 在处理开除争议时,主要适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包括《企业职工奖惩暂行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及《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若干
-
无劳动关系的解除劳动仲裁如何解决劳动争议天津在线咨询 2022-04-2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对仲裁范围作了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争议属于该范围。且参照第十五条的规定,达成协议后仍可仲裁。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