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法律手段应对拖欠款项
1.和解法。
协商和解是指债权债务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协商或邀请第三人从中斡旋,解决纠纷。债权到期或即将到期时,债务人暂无能力偿还债务但有还款诚意的,债权人可以就履行债务的期限、方式、数额等同债务人进行磋商,敦促债务人履行债务或签订还款协议。
2.调解法。
债权人可向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书面调解申请。经调解达成协议后,债务人应按约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协议。对于签订协议后债务人又反悔或部分反悔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3.仲裁法。
仲裁统一实行或裁或审、一裁终局制度,同诉讼的两审终审制相比,仲裁更有利于当事人之间迅速解决纠纷。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向仲裁机构递交仲裁协议、申请书及副本。申请书要详细载明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及事实理由。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债务纠纷,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当事人之间大多没有激烈的对抗性。另外,申请仲裁的费用一般比提起诉讼的费用低。
4.诉讼法。
债务纠纷诉讼就是打民事官司。对一些较为复杂、对方当事人较难对付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很难解决的案件,债权人就可选择诉讼程序来解决。法院处理债务纠纷是最终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解决方式。
二、拖欠款项庭审多久结束
拖欠款项庭审结束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普通程序一般会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简易程序则会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具体的开庭时间可由法院在审限结束前根据案情来合理确定,并及时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四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三、拖欠款项是否可被扣车
拖欠款项不可被扣车。债务人欠债不还的,债权人是没有权力私自扣留债务人车辆的。如果私自扣留债务人车辆的,是属于违法的行为,债权人应该申请财产保全,由法院扣留车辆。
欠钱不还会的后果:
1.产生逾期费用,包括罚息和违约金;
2.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如果贷款企业没有金融牌照的,欠款不还不会上征信,不影响个人信用记录,但是如果被起诉到法院,依然拒绝归还的,可能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3.情节严重者会构成犯罪,需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恶意逃避债务的话,那么就会上升到犯罪的层次,对于情节恶劣的行为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四条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
企业拖欠款项的手段有哪些
319人看过
-
面对拖欠借款应该采取怎样的法律手段
431人看过
-
借款拖欠如何以法律手段起诉对方
407人看过
-
合理利用法律手段应对老赖拖欠行为
423人看过
-
拖欠借款怎么用法律手段
82人看过
-
甲方拖欠款项,法律诉讼如何应对?
121人看过
-
拖欠工资,违法手段讨薪的行为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15对农民工来说,一方面,合法渠道维权的成本过高。异地取证难,诉讼程序复杂,诉讼周期长。此外,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意识相对较弱。此外,相关部门态度陌陌,互相推诿。一些农民工大多采用各种方法是出于无奈。另一方面,农民工为了吸引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通过一些极端的方的注意力,希望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并敦促债务人结清工资。农民工非法索取工资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
-
对方欠我货款跑了要使用那些法律手段贵州在线咨询 2022-11-01建议你收集双方交易的证据如订单,送货单,对账单等。如果对方欠你货款,你可以考虑到法院起诉他。当然,如果其是有诈骗的性质,你可以到公安局立案。
-
法院文书校对手段有哪些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05裁判文书的校对是书记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裁判文书的质量,关系到法院的形象和权威。因此,书记员必须认真做好裁判文书校对的工作。
-
初创公司对应的融资手段有哪些?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11-181、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被誉为创业融资的“蓄水池”,在创业者中很有“群众基础”。 2、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风险投资家以参股的形式进入创业企业。 3、民间资本。 4、创业融资宝。 5、融资租赁。
-
交通事故应采取哪些法律手段宁夏在线咨询 2023-01-30发生交通事故后,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如果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