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夫妻一方死亡的,房产归属如下:
1、房产是属于死亡一方个人所有的,死亡后,其房产是属于遗产,由死亡方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共同继承的;
2、该房产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一方死亡后,应当先将房产一分为二,一份归配偶所有,另一份作为遗产,由其配偶、子女和父母共同继承。
一、夫妻共同财产如下:
1、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2、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3、知识产权的收益;
4、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指定由一方继承或赠送给一方的除外;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二、继承公证需要的材料如下:
1、申请人的身份证明,代理人代为申请的,委托代理人需提供授权委托书、身份证明及复印件,委托书应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监护人代办应提供监护人的证明材料和本人的身份证件;
2、申请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介绍信,说明办何公证,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家庭情况;
3、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法定继承人中已死亡的要提供死亡证明,宣告死亡的应提供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
4、被继承遗产的产权证明;
5、被继承人的婚姻、父母、子女情况证明;
6、法定继承人的亲属关系证明;
7、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应到公证处发表声明放弃,在外地发表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应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死者生前有遗嘱的,应提供遗嘱原件。
夫妻双方离婚房产归谁
夫妻双方离婚房产归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房产是一方的个人婚前财产,则离婚时仍归个人所有,但是双方有约定的除外;如果是婚后贷款购买的,则离婚时未偿还的贷款部分为夫妻双方的共同债务,由双方共同承担。对于一方主张房产所有权的,需要对另一方已经偿还的部分给予相应的补偿。双方还可以先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法院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
房产过户问题:夫妻一方去世后的解决方法
78人看过
-
男方去世后,遗产的归属权问题
263人看过
-
民法典下,老公去世房产归属问题解决方案
417人看过
-
当夫妻中的一方去世,如何解决银行债务问题?
221人看过
-
房产归属问题:丧偶二婚男方去世
218人看过
-
夫妻离婚后,房产归属问题未解决,如何处理?
401人看过
-
配偶一方去世,在婚后,房屋产权的归属问题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27继承:根据《继承法》第五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如果没有遗嘱那么应当按照法定继承办理继承事宜。根据《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根据《继承法》第十
-
-
有关再婚夫妻男方去世后财产分配和继承问题河南在线咨询 2024-11-15当两个人再婚后,如果某个男士不幸去世,他们留下的财产处理方法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查看他是否留有遗嘱,如果有遗嘱,就依照遗嘱来分配;如果没有遗嘱,就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来分配。具体来说,遗产分配的原则是根据法定顺序,分给第一关系人,也就是配偶、子女和父母这三类亲人,然后才轮到第二关系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当继承开始之后,首先由第一关系人来继承,第二关系人不参与;如果第一关系
-
父亲二婚去世后与后妈的财产归属问题四川在线咨询 2021-12-12首先要看你父亲是否留下遗嘱,在有遗嘱的情况下,依照遗嘱继承;如果没有你父亲没有留下遗嘱,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分配遗产。法定继承:第一,在你父亲名下的房子,是你父亲的个人财产,可以作为遗产直接按照法定继承,你和你后妈可均分。第二,存款方面,首先区分哪些是你父亲的再婚前个人财产,哪些是你父亲和你后妈的夫妻共同财产,区分共同财产后,你和你后妈可对你父亲的现金遗产运用法定继承的方式,进行分配。第三,你们可以
-
婚姻法中夫妻一方去世后财产继承问题是如何规定的?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7-23在我国早期的婚姻法等相应法规中,对婚前财产未作规定,默认结婚后所有财产为双方公共财产。但经修改的婚姻法中规定婚前财产属夫妻之一方所有,相关规定如下: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