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段内容讲述了名誉权侵犯的认定标准,包括四个方面:1、行为人客观上导致了他人名誉的损害,且第三人已经知晓;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
名誉权侵犯的认定:1、行为人客观上导致了他人名誉的损害,且第三人已经知晓。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
名 誉 权 侵 犯 认 定 标 准 : 客 观 损 害 + 知 晓 + 过 错 + 特 定 对 象 + 严 重 损 害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名誉权侵犯认定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客观损害、知晓、过错、特定对象和严重损害。
首先,客观损害是名誉权侵犯的重要构成要件。只有当原告的权益受到实际损失,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其次,知晓是名誉权侵犯的另一个重要构成要件。只有当被告知晓原告的权益,并可能因此侵害其名誉权时,才能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第三,过错是名誉权侵犯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被告有过错,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原告名誉权造成损害,但仍然故意或重大过失地实施该行为时,才能认定其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第四,特定对象是名誉权侵犯的另一个重要构成要件。只有当被告的行为针对的是原告,而非第三人时,才能认定其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最后,严重损害是名誉权侵犯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被告的行为给原告的权益带来严重损害,即给原告造成名誉上的负面影响,且该影响持续较长时间时,才能认定其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的规定,只有当满足上述五个构成要件时,才能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因此,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法院需要综合考虑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以判断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名誉权侵犯的认定需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件,包括客观损害、知晓、过错、特定对象和严重损害。只有当这五个方面都满足时,才能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因此,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法院需要综合考虑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以判断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
如何判断名誉权受到侵犯
489人看过
-
如何判断名誉权受到侵害
321人看过
-
判断名誉权受到侵犯的方法
335人看过
-
名誉权是否遭到侵犯的判断标准
109人看过
-
怎么判断是否侵犯名誉权
112人看过
-
判断是否侵犯名誉权的标准
154人看过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
如何判断姓名权是否受到侵犯?山西在线咨询 2023-03-03男方有外遇如果不属于法定过错情形判断侵犯了姓名权有以下行为: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 3、冒用他人姓名。
-
如何认定是否受到名誉权侵犯西藏在线咨询 2022-06-04符合下列条件认定侵犯了名誉权: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
-
名誉权受到侵犯如何维权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07根据法律规定,名誉权受到侵犯,当事人可以请求行为人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可以请求侵权人更正或者删除侵权信息;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来维权。
-
如何判断是否侵犯了姓名权山西在线咨询 2023-06-16符合以下要件即可认定构成侵犯姓名权: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姓名权的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侵犯姓名权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
-
如何判断是否侵犯商业信誉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11侵犯商业信誉的构成: 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扰乱了市场秩序; 2、客观上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以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为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