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别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09 09:41:35 180 人看过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犯罪目的则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虽然都是通过行为人的危害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心理活动,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1)从顺序上看,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2)从内容、性质、作用上看,犯罪动机表明行为人的犯罪起因,比较抽象,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犯罪目的表明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比较具体,对犯罪行为起指引方向的作用。(3)同一性质的犯罪,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则可以各种各样;不同性质的犯罪,犯罪目的各不相同,犯罪动机可能相同。(4)犯罪目的既可以影响量刑,还可以影响定罪;犯罪动机主要影响量刑。因此,对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应当注意区分。

一、犯罪被抓后死不承认会怎么样

犯罪被抓后死不承认的结果视情况而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对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就算犯罪嫌疑人不认罪的,法院也可以判处嫌疑人有罪。

犯罪事实的基本内容,就是犯罪构成要件的各种事实和具体情节。一般包括:

1、行为人的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以及特定身份的事实;

2、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即故意或过失的事实;

3、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情节,诸如时间、地点、手段、过程等方面的事实;

4、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即犯罪行为危害的客体和具体对象及其严重程度的事实,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5、是否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事实。犯罪的动机和目的,是故意犯罪事实的重要内容;在过去犯罪中,行为人常常没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

犯罪事实的核心部分是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在刑事诉讼中,犯罪事实是证明对象的核心内容,收集和运用证据,查明犯罪事实是否发生以及事实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是办案人员的首要任务。

二、寻衅滋事罪的认定应注意什么

(一)本罪与非罪的区分

根据规定,寻衅滋事罪,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寻衅滋事行为,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我们认为,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应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为的方式和手段;行为的方式和手段对危害结果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社会心理的伤害程度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认定情节是否严重时,应该考察行为人是否使用了暴力、威胁等手段,是否采用了公开或者组织的方式等。

2、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和间接不良后果;直接危害结果是行为直接对社会造成损害。间接不良后果是指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或间接引起的损害。行为人是否造成被害人自杀,是否引起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是否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是认定情节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

3、行为的时间和地点;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实施,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白天在公共场所的滋事活动当然要比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危害性大。

4、行为人的一贯表现;行为人的一贯表现表明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决定着行为人接受改造的难易程度。是否多次寻衅滋事、屡教不改,也是认定情节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本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界限

三者都是破坏公共秩序的犯罪,但存在明显区别。

1、犯罪动机不同;寻衅滋事罪是为了满足耍威风、取乐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后二者的犯罪动机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某种不合理要求,用聚众闹事的形式,扰乱机关、团体、单位的正常秩序,或者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或交通秩序,对有关单位、机关、团体乃至政府施加压力。

2、犯罪形式不同;寻衅滋事罪不要求聚众,后二者必须是多人以上以聚众形式出现。

3、客观方面不同;寻衅滋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行为,或者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行为,或者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行为,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后二者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聚众冲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或者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4、犯罪主体不同;寻衅滋事罪的所有参与者都要以本罪追究刑事责任;后两者只追究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的刑事责任。

(三)本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两者的区别在于:寻衅滋事行为人勒索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刺激,故意炫耀,因此犯罪往往是当面地、直截了当地进行,敲诈勒索行为人索取财物是主要目的,因此他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常常以间接的或当面暗示的方法进行,往往采取隐秘的方法,持着不愿让人觉察的态度。

(四)本罪与抢劫罪的界限

1、主观特征上不同;寻衅滋事罪是以满足耍威风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为动因,以破坏社会秩序为目的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犯罪动机多种多样。

2、客观上不同;寻衅滋事罪表现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行为;抢劫罪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3、客体上不同;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4日 16:5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动机相关文章
  • 恐怖犯罪与暴力犯罪的区别
    1、刑事案件一般都是有利相关方的犯罪,不管是情杀,色杀,劫财,还是各种矛盾冲突,都是相关关系者之间的矛盾体现,都是可以有迹可循,至少是从人性而发的,比如贪财,贪色,妒忌,爱慕等等,是在人类可以理解的范畴内。刑事犯罪在各个国家各个族群各个地区都呈现大体相同的态势,也就是人性使然,大家都是人,犯的罪也是相同的。2、而恐怖袭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毫无任何利益相关,毫无任何联系的人,无征兆的主动的去伤害甚至夺取生命。恐怖袭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组织,有理论思想指导,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一、累犯的特点有哪些1、累犯是一种再犯罪的事实累犯在客观上表现为再次犯罪(一般累犯两次必须都是故意犯罪,特殊累犯则没有要求),具有再犯罪的事实。犯罪人如果没有再次犯罪,就无累犯可言。因此,再次犯罪是累犯构成的事实前提。累犯虽然是再次犯罪,在一般情况下,它和再犯还是有所不同的。再犯,又称为重新犯罪,有广义与狭义之
    2023-03-14
    308人看过
  • 走私犯罪与走私犯罪的区别
    走私偷逃应纳税额达到5万元的,构成走私罪。不符合此金额标准的,属于一般走私违法行为。走私罪: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者伪造货币的,依照第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处罚;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货物和货物,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处罚;走私毒品的,依照第三百四十七条处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并给予刑事处罚。一般走私行为,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处罚: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没收走私货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境的货物,没收走私物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单位走私犯罪与自然人走私犯罪区别的意义1、两者起刑点不同,如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个人起刑点为5万元,单位则为25万元;2、两者判处主刑最高刑不同,个人走私犯罪最高刑是死刑,而单位走私犯罪最高刑是有期徒刑15年;3、承担罚金的主体不同,个人走私犯罪是个人以其个人财产来
    2023-08-08
    484人看过
  •  犯罪准备与犯罪方式的区别
    本文介绍了犯罪准备和犯罪表示的区别。犯罪表示仅是犯罪意图的体现,而犯罪准备则更为严重,已经达到了犯罪的地步。犯罪准备行为不是表达犯罪意图的行为,而是在明确犯罪意图的控制下实施犯罪准备行为,包括准备犯罪工具和创造其他条件。这些准备行为具有社会意义,不同于犯罪表示的单一犯罪想法或想法的主观再现。犯罪准备和犯罪表示的区别在于:1.两者的主观内容存在差异,犯罪表示仅是犯罪意图的体现,而犯罪准备则更为严重,已经达到了犯罪的地步。而犯罪准备行为则不是,已经通过准备工具或其他制造便利条件的行为来表达其犯罪意图;2、客观性能不同,客观地说,犯罪表示只是其主观犯罪意义的简单表达。虽然已经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被感知,但这些表达形式是单一的,只是简单的犯罪想法或想法的主观再现,本身没有其他社会意义。犯罪准备行为是不同的,是在明确犯罪意图的控制下实施犯罪准备行为。这些准备行为,如准备犯罪工具和创造其他条件,不
    2023-09-12
    465人看过
  •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不同点是什么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的性质也不同,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动机产生于人对某方面的需要,动机就是人意识到某种需要,而犯罪目的则是在对犯罪行为的性质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于二者的甄别和鉴定,也可以以其带来的后果进行判断,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的目的。犯罪主观方面的目的动机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即某人对某种危害结果所持的希望、追求的心理。犯罪目的对犯罪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说明了具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必须具有直接追求性。很明显,间接故意只具有伴随性,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具有否定性,都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只有直接故意,才能具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是刺激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在冲动或者内心起因,目的则是行为人在一定的动机推
    2023-07-01
    363人看过
  •  终止犯罪与未完成犯罪的区别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是刑法中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原因以及刑事责任上存在差异。中止可以在犯罪既遂前任一过程发生,而未遂则仅在犯罪实行终了之后。中止是由行为人自己主动放弃犯罪,而未遂则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未能完成。在刑事责任上,中止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而未遂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在时间、原因以及刑事责任上存在差异。首先,它们发生的时间不同,前者可以发生在犯罪既遂前的任一过程,而后者则仅在犯罪实行终了之后;其次,它们的原因不同,前者是行为人自己主动放弃犯罪,而后者则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未能完成;最后,它们的刑事责任不同,前者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后者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原因差异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是两个在司法审判中经常出现的概念,虽然它们仅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在法律分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2023-08-23
    91人看过
  •  累犯罪前罪与后罪的区别
    本文介绍了前罪和后罪之间的联系。根据法律规定,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且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也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外,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的5年内。这些规定对于维护司法公正、打击犯罪和保护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前罪和后罪之间有以下联系:1.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也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的5年内。 前 罪 与 后 罪 刑 罚 区 别前罪与后罪刑罚区别在于它们所涉及的法律责任、犯罪性质以及刑罚的执行情况。前罪是指在先前的犯罪行为,而後罪是指在之后的犯罪行为。前罪和後罪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犯罪性质。前罪可以是犯罪,也可以是违规行为,而後罪则必须是犯罪行为。前罪和後罪在刑罚执行情况上也存在差异。前罪所涉及的刑罚可能会因为先前的犯罪行为而被
    2023-09-05
    131人看过
  •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有什么区别,犯罪既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有哪些?
    一、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有什么区别(一)、有的条文要求发生法定的后果为既遂的,如果没有发生该结果的为未遂。如果发生该结果的为既遂。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仅有杀人的行为尚不足以成立该罪的既遂,必须有杀人行为且致人死亡才能成立该罪的既遂。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盗窃罪、扰乱社会秩序罪等属于结果犯。其他常见结果犯既遂未遂界限:1、抢劫罪,实行行为:暴力、胁迫抢取财物。着手:为取得财物而开始对他人施加暴力或者发出威胁。以取财为既遂,着手抢劫而因意志外原因未能取得财物的,是未遂。但,致人重伤、死亡的,无论是否取得财物,均按既遂对待。例如:张某抢劫出租摩托车案;以锤击打摩托车主,车主逃,张某骑车发动,未能发动,被抓。起诉未遂;法院判既遂。再如,甲某抢夺自行车筐中的手提包,以铁锤抗拒群众抓捕,当场被抓,抢劫罪既遂。2、盗窃罪,实行行为:秘密窃取。着手:入户、入室盗窃的,开始扭门撬锁为
    2023-06-11
    500人看过
  • 危险犯犯罪未遂与危险犯犯罪既遂的区别是怎么样的?
    一、危险犯犯罪未遂与危险犯犯罪既遂的区别是怎么样的?危险犯的未遂与既遂的区分标准,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一直认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时,就是危险犯的既遂。但是,这种以是否发生危险作为区分危险犯既遂与未遂标准的观点,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通说混淆了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既遂条件的区别。侵害法益的危险,既是危险犯的处罚根据,也是危险犯的成立要件,即只有当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时,才能成立危险犯。不管是将这种危险理解为行为的属性,还是理解为作为结果的危险,它都是成立犯罪的要件,而不是既遂的标志。例如,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只有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时,才可能成立本罪。因此,砸毁汽车玻璃、盗窃备用车轮的行为,由于不具有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而不成立破坏交通工具罪。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就成为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成立条件。但犯罪的既遂与未遂是在行为符
    2023-04-13
    175人看过
  • 盗窃犯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一、盗窃犯罪与盗窃罪的区别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是最古老的侵犯财产犯罪,几乎与私有制的历史一样久远。刑法第265条扩大了盗窃罪的范围: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话号码或者明知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行为,也属于盗窃罪。本罪与非罪的界限:对某些具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因受灾生活困难偶尔偷窃财物的且数额不大、或者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分赃甚微的,可不作盗窃罪处理,必要时,可由主管机关予以适当处罚。要把偷窃自己家属或近亲属财物的行为与社会上的盗窃犯罪行为加以区别。《司法解释》规定,对此类案件,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在处理时也应同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二、盗窃罪的立案标准对于盗窃罪的立案标准,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有相关的规定:盗窃公私财
    2023-04-12
    423人看过
  • 洗钱罪与上游犯罪的区别
    洗钱犯罪与“上游犯罪”共同犯罪的界限关系比较复杂,区分二者的关键是看事前有无通谋。如果行为人事前与“上游犯罪”的犯罪分子有通谋,事后又实施了洗钱行为的,则仅构成“上游犯罪”的共同犯罪,而不单构成洗钱罪,其原因在于行为人事先有通谋,已构成共同犯罪,其后的冼钱行为已构成其共同犯罪的行为的延续,正如同犯罪分子盗窃财物后又加以窝藏的情形一样,其后续的洗钱行为属于刑法上事后不可罚之行为。一、窝藏罪是共同犯罪吗?窝藏罪是否属于共同犯罪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共同犯罪分为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没有通谋的共同犯罪二种形式。如果在事前没有通谋共同窝藏、包庇犯罪分子,但在窝藏、包庇行为中进行了合作的,就属于共同犯罪。但是,如果是两个独立的窝藏、包庇犯罪分子的行为,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的,则不属于共同犯罪,属于两个独立的窝藏、包庇犯罪行为。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与实行过限的区别由于实行过限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在
    2023-03-09
    367人看过
  • 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的区别
    一、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的区别(一)犯罪预备已经通过准备工具或者其他制造便利条件的行为表示其犯罪意图,犯意表示尚未达到犯罪地步仅是单纯意思的外露;(二)犯罪预备一般不为人感知,犯意表示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使人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二、犯意表示是犯罪吗犯意表示又称犯意流露。以口头、文字或者其他方式对犯罪决意的单纯表露。属于思想范畴,尚未开始实行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因而不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
    2023-04-12
    147人看过
  • 如何区别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
    1.是否为了单位的利益,是否由单位的决策机构决定。单位决策机构产生单位意志,指挥单位行为的实施,任何单位成员在单位业务活动中依据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应视为单位行为。单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程序性,即符合单位决策程序,是它与自然人盗用单位名义或擅自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因而,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一般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同时按照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必须为了单位的利益。单位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通常归单位所有,即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收益,受益对象是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多数员工;而自然人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多半为自然人个人所有。如果不是为了单位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那么这种情况不应按照单位犯罪处理。2.是否是以单位的名义。行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是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所有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都是单位犯罪。3.
    2023-03-09
    216人看过
  • 犯罪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意思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一、共同犯罪主观条件是什么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1、各个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与自己一道在共同实施该种犯罪;2、各个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为结合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经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决意与他人共同协力实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对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二、共同犯罪的构
    2023-04-12
    318人看过
  • 新的犯罪事实与新罪的区别
    新的犯罪事实与新罪不是同等的关系,新的犯罪事实指犯罪事实在判刑前没有被发现的情况,而新罪一方面是指发现新的犯罪事实,而且该犯罪不是所判刑之罪,另一方面可以与新的犯罪事实等同意义理解。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一条【判决宣告后又犯新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实,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的以外,原审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处理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应当如何处罚?我国
    2023-03-04
    107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驱力。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更多>

    #犯罪动机
    相关咨询
    • 怎么区分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9-01
      (1)从顺序上看,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2)从内容、性质、作用上看,犯罪动机表明行为人的犯罪起因,比较抽象,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犯罪目的表明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比较具体,对犯罪行为起指引方向的作用。(3)同一性质的犯罪,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则可以各种各样;不同性质的犯罪,犯罪目的各不相同,犯罪动机可能相同。(4)犯罪目的既可以影响量刑,还可以影响定罪;犯罪动机主要影响量刑。
    • 什么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与犯罪的区别是什么与犯罪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12
      所谓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形成动机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欲望;二是外在条件,即诱因、刺激。因此,动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动机是指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和意念。一般说来,犯罪动机可能出现以下几种不同的结局:⑴依照既定的犯罪动机,实施犯罪,顺利达到犯罪目的。
    • 什么是刑事犯罪的犯罪目的与动机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19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 网络犯罪与计算机犯罪的区别
      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8
      计算机犯罪可能不通过网络,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
    • 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的区别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16
      从内容上看。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犯罪人格,如犯罪动机。即犯罪动机是犯罪心理的一部分,我只能简要给你说说,研究犯罪心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犯罪、反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等?书是不是《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这本?这种论述题,研究犯罪动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击犯罪:一、从研究意义上看。PS,犯罪心理比犯罪动机广泛。、犯罪思维模式。犯罪心理是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别人会给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