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数据证据具有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独有特征,其生成、发送、存储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电子载体如电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电子数据具有易损毁和易删减、易改变的特点;电子数据的存贮和保全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使其具有科学证据的特征等属性。学界在2012年民诉法修改后关于电子数据展开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和论述,但关于电子数据证据规则运用方面的论述比较少,本文重点讨论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之运用,以便为民事诉讼主体运用电子数据进行事实认定提供一些思路。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运用
一、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电子数据证据
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电子数据依法应当排除。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6条规定了数据电文的保存要求:1)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2)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如果当事人出示的数据电文不符合以上要求,就不具有可采性。
二、证据的来源形式不合法的电子数据证据
所谓证据的来源形式不合法,是指证据的取得途径不合法。以下几种途径获取的证据均为非法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
1、通过暴力、威胁、引诱的方式获取的电子数据
2、通过非法窃取的方式获得的证据。比如通过雇佣黑客恶意侵入个人电脑或网络的方式获得的电子数据证据应当排除。
三、取证程序和手段违法的电子数据证据
1、取证程序违法的电子数据证据应当予以排除。收集、调取电子数据证据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第70条规定: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应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调查材料要由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签名或盖章。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符合以上要求的,应当予以排除。
2、取证手段违法的电子数据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当事人调查收集电子数据证据,要依法进行,不得通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式获取证据,比如通过偷录、偷拍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方式获取的电子数据证据就应当予以排除。
电子证据作为民事诉讼中新增加的法定证据种类,与传统的视听资料证据种类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也使其具备自身的独特性。民事诉讼电子证据取证规则是结合传统的证据取证规则得出的,是经过长时间检验的科学的取证规则,也许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证据会更加具有证明力,成为法官断案的重要依据。
-
电子证据取证规则电子证据取证规则
204人看过
-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是否失效
416人看过
-
律师如何取得民事诉讼电子证据
470人看过
-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举证期限是多久?
240人看过
-
行政诉讼取证民事诉讼质证的规定是怎样的
362人看过
-
民事诉讼电子邮件证据吗
258人看过
电子证据指的是一方当事人以数字形式向法庭出示的任何形式的证据信息。 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存在与取得方式的飞跃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 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 更多>
-
电子证据取证规则电子证据取证规则青海在线咨询 2021-10-27电子证据科学调查规则如下: 一,收集,提取电子数据,应当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进行。必要时,您可以指派或雇用专业技术人员在调查人员的主持下收集和提取电子数据。 二、收集、提取电子数据,可根据事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扣押,封存原始存储介质; (二)现场提取电子数据; (三)网络在线提取电子数据; (四)冻结电子数据; (5)提取电子数据。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采取打印,拍照或者录像等方式固定
-
法律上的电子证据取证的规则是什么呢西藏在线咨询 2023-10-09民事诉讼电子证据取证规则是: 1、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电子数据依法应当排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数据电文的保存要求是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 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 2、证据的来源形式应当合法; 3、取证程序违法的电子数据证据应当予以排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
-
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则是怎样的,适用的标准是哪些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6一、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真实性 (一)客观真实性指作为民事证据的事实材料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作为证据事实,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以真实而非虚无的、客观而非想象的面目出现于客观世界,且能够为人所认识和理解。 (二)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在举证时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供真实的证据,不得伪造、篡改证据;要求证人如实作证,不得作伪证;要求鉴定人提供科学、客观的鉴定结论。另一方面,要求人民法院在调查收集
-
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谁主张?贵州在线咨询 2023-08-24《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原告对自己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第二被告对自己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被告在应诉、答辩过程中,可能对原告的主张进行承认、否认或反驳,或者提出反诉。被告应当以提出一定的事实情况为依据,使否认、反驳、反诉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