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男子婚外情,多次给情人款项做生意,分手后又试图索回未果,于是以不当得利状告情人,近日,萝岗区法院审理后驳回男子诉求。
今年38岁的阿健家住越秀区,2012年,在一个朋友家里认识了今年25岁的阿云。阿云回忆,第一次见面后阿健就不断约她出来吃饭和逛街,并向阿云展开追求。据阿云了解,阿健是一个卖观赏鱼的老板。2013年春节前后,阿云发现阿健原来有家室,于是两人分手。
原告:请还我投资款
阿健诉称,自己与阿云原为朋友,2012年7月,阿云提出与阿健合伙经营财务公司,由于阿健工作繁忙,于是同意将合伙投资款项交付阿云。同年8月至9月期间,阿云以租赁办公室、装修与购置办公用品为由,先后五次向阿健索要投资款合计人民币10.78万元,阿健均以转账方式汇入阿云的银行账户。同年9月2日,在完成最后一笔汇款后,我向阿云追问成立的事宜,阿云却一直推脱说没有时间办理,这时我才发现阿云虚构事实,企图侵占我的合法财产。
阿健表示,此后他曾多次向阿云追讨,但阿云一直恶意拖欠,因此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阿云返还10.78万元,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自2012年9月2日起至清偿全部款项之日止的利息。
被告:款项实为赠与
阿云则辩称,阿健和她原为男女朋友,阿健所支付的款项实为赠与,后因双方感情破裂,阿健追索不得,才诉至法院。阿健的目的是为了非法从我这取得财物。
阿云表示,双方未曾一起同居,因在准备同居时,阿云发现了阿健原来有家室,并还有一个情人,因此在2013年春节前后,两人就分手了。由于时间太长了,并且今年上半年阿健频繁对我进行骚扰,只能将阿健的电话号码屏蔽以及将有关的联系方式删除,甚至于今年5月份离职到上海打工,逃避阿健,所以过去的QQ及短信记录现在找不到了。
法官释法
汇款为男方真实意思不构成不当得利
萝岗区法院经审理查明,阿健已婚,而阿云未婚。阿健为多年从事商业活动的已婚男士,阿云为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相比之下,阿健显然具有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风险意识。阿健在双方认识不足一年且未有签订合伙协议或者欠款证明的情况下,一个月之内分五次共向阿云账户汇款10.78万元,显然是经过充分考虑后做出的行动。
相比于阿健有计划的录音以及报警行为,阿云作为一名年轻未婚女性,其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在公安部门所作的关于其感情隐私的陈述更接近真实。结合阿云在公安机关所作笔录以及在庭审中所作的答辩,综合两人的诉辩理由,阿健向阿云汇款是阿健的真实意思的行为。该行为的性质,不外乎如阿健所述的合伙、借贷以及阿云所称的赠与等民事合意行为,可见均有合同上的根据,并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本案阿健提起不当得利诉讼,并未证明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事实,相反,阿健先后声称的合伙和借款,以及阿云关于赠与的抗辩,足以说明阿健、阿云存在基础法律关系。阿健绕开基础法律关系直接提起不当得利诉讼,法院对其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受益人为恶意时,返还范围以取得利益与损失利益中较大者为限;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限。 另外,恶意的受益人将所受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的,恶意受益人... 更多>
-
-
不当得利被驳回怎么办重庆在线咨询 2022-02-05主要看一审法院驳回你的诉讼的理由和法律依据是什么。如果你原来是借贷,现在改成不当得利未尝不可,但这等于推翻了你原来的说法,对于你来说,本身就很矛盾,胜诉的可能性不一定就大,所以如果你有充分的证据的话,建议你在上诉期内上诉,如已过上诉期你可以提起申诉。如果对方确实属于借钱不还,而又以种种理由拒不归还的话,法院又支持了其说法,你还可以以诈骗罪向公安局报案,要求追究对方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
如何追讨他人不当得利新疆在线咨询 2021-12-31不当得利的损失人可以要求得利人返还损失。协商解决不了的,损失人可以向法院起诉,但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对方有不当得利,本方有损失,损失与对方不当得利有因果关系。
-
重大误解汇款能否构成不当得利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17重大误解汇款能否构成不当得利,需要参考以下内容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构成不当得利应当下面四个要件:(1)一方获得利益;(2)另一方受到损失;(3)取得利益与受到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4)一方获得利益没有合法依据,其合法依据既包括法律的规定,也包括合同的约定。重大误解行为是指行为人因为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以及标的物的品质、质量、规模等错误认识使行为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不
-
如何追讨不当得利西藏在线咨询 2022-05-13不当得利的损失人可以要求得利人返还损失,如果协商解决不了的,损失人可以向法院起诉。 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三条,适用范围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