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刑法上的原因自由行为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21 11:33:49 443 人看过

原因自由行为,也被称作原因上或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是可追溯到很早以前的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一重要概念,我国传统刑法学中没有这一概念。关于这一理论的内涵,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比较主流的是狭义说,它的主要观点是“原因自由行为是由于先行行为即原因行为导致行为人完全丧失刑事责任能力,并且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了犯罪”;广义说除了狭义说所包含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以外,还包括“行为人在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情况下实施犯罪”的情况。

这两种学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包含在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中国早期的刑法学界,原因自由行为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由于自己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导致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之中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的事实。”

原因自由行为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实行行为时不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造成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障碍的行为被称为原因行为,某一犯罪的实行行为被称为结果行为。这两部分在时间顺序上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原因行为时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原因行为不是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结果行为是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但结果行为时行为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或者没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样,给刑法对行为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进行处罚提出了难题:原因行为不可罚,而结果行为不当罚。这一特征也为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可罚提供了讨论的基点。

2、行为人在有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原因行为和因此造成的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结果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在时间上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在发生上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才陷入刑事责任能力障碍,当然不成立原因自由行为;如果行为人不是由于自己的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入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而是由于其他的非主观原因(如误食麻醉药)使自己陷入无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实施了犯罪行为,不能认为其构成原因自由行为。如果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则需要借助刑法的其他理论,并具体结合案件事实,将其判定为意外事件,抑或是追究其他人的刑事责任。

原因自由行为主体范围的界定

外国刑法理论通说并未对原因自由行为的主体作出限定,即认为一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皆可能成为原因自由行为的主体。

我国有学者提出以下两类人不应成为原自由行为之适格主体:一类为负有业务、职务义务之人;另一类为有特殊身体素质的人(特殊身体素质是指一陷入到无责任能力状态中,便必有对他人实施暴力侵害的行为的素质)。

认为负有业务、职务义务之人不能成为原因自由行为的主体的理由,大多是“就负有业务、职务义务之人而言,履行义务是其法定职责。只要不是因为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其不履行义务的(故意或过失的)不作为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这一论据是站不住脚的。何谓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这里所强调的不只是不实行,而且是在能够实行的情况下不实行。如果行为人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而没有履行其义务,实在不是因为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确是不能实行。因为行为人在行为时无责任能力,根据“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便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若追究其刑事责任,只能根据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至于第二类人,对行为人明知自己一陷入到无责任能力状态中,便必对他人实施暴力侵害行为而故意使自己陷入到无责任能力状态的,似乎可以用行为人原因设定前后心理联系一致、精神结构未遭破坏为由不认定其属于原因自由行为而直接以直接故意犯罪处理。但若行为人因过失使自己陷入到无责任能力状态中,上述理由便不能成立,这种情况若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只能用原因自由行为来解释。因此,不应对原因自由行为的主体加以限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8日 10:2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责任年龄相关文章
  • 如何理解自愿原则
    (一)自愿原则是贯彻合同活动的全过程的,包括:1、订不订立合同自愿,当事人依自己意愿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2、与谁订合同自愿,在签订合同时,有权选择对方当事人;3、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4、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协议变更有关内容;5、双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6、可以约定违约责任,在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二)本条规定的原则是一般原则,不宜于直接作为裁判的依据。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对合同自由原则进行限制的法律规范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合同的法律效力源自法律,由国家的强制力保障。(三)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这样规定,既体现了当事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订立合同,又明确了当事人行使这项权利时必须“依法”。订立合同的自愿原则《民法典》第五条【自愿原
    2023-08-18
    262人看过
  • 哪些行为属于破坏婚姻自由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破坏婚姻自由的行为,主要指包办地人婚姻和进行买卖婚姻两种情况。前者是指婚姻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父母),在完全违背婚姻当事人意愿的情况下,强迫其缔结婚姻的行为;后者是指婚姻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父母)以系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缔结婚姻的行为。此外,子女干涉父母再婚、干涉寡妇再嫁、干涉非近亲的同姓结婚、阻碍或胁迫他人离婚等行为,也属于破坏婚姻自由的行为。婚姻自由是我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任何破坏婚姻自由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对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应视其情节的轻重,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2023-05-10
    198人看过
  • 如何理解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有独立行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由及非法搜查身体的自由权利。人身自由权包括身体自由权和精神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公民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受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以下几点:1、狭义的人身自由即身体自由,主要指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侵犯,即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具体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3、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保护是原则;基于国家安全和刑事侦查的需要,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可以对其进行限制。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有独立为行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
    2023-07-24
    455人看过
  • 民法上的无因管理行为
    管理人的义务包括:管理义务。在无因管理开始前,管理人对于他人的事务固然没有管理的义务;但一经开始管理,则管理人在本人、其继承人或代管人接管以前负有继续管理的义务。尊重本人意思和维护本人利益的义务。管理人应将管理情况及时报告本人,按本人意思办理。权益转移义务。管理人因管理事务所取得的财产及其他权益的应转移给本人。本人的义务包括:偿还管理人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合理费用;清偿管理人因管理事务负担的债务;赔偿管理人因管理事务所受的损失。1、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源于古罗马法,近代各国民法建立相应的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无因管理法律制度倡扬社会互助的道德追求,确认无因管理的合法性,以阻却管理行为的违法性,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在性质上,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无因管理有真正无因管理和不真正无因管理两种类型,真正无因管理包含适法无因
    2023-05-01
    213人看过
  • 电动自行车上牌原因
    1、治理混乱的交通现象电动自行车非常的轻巧方便,驾驶也很简单,许多的家庭没有小汽车,但一定会有一辆电动自行车,正是由于电动自行车方便驾驶的特点,许多人在骑行时就会特别的不注意,随便闯红灯,逆行,随处乱停乱放的现象时有发生。电动车随意行驶后会给许多的机动车车主造成非常大的困扰,正在正常行驶的机动车辆,前方突然冲出一辆电动自行车,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机动车车主在躲避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连锁反应,造成多辆车辆追尾,危害驾驶员和其它人的生命安全,极大的影响了交通秩序。2.减少电动车被盗事件的发生近些年来,关于电动车被盗的案件屡屡发生,可是由于没有牌照,缺乏有力的追踪线索,所以大部分案件最后都不了了之,让许多的家庭蒙受了经济损失。现在挂好牌照之后,相当于车辆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都在相应的系统可以查到相关的信息,所以丢失之后,也可以方便我们的办案人员迅速的帮助失主追回车辆,
    2023-03-28
    255人看过
  • 如何应对非法侵犯他人自由行为?
    一、如何应对非法侵犯他人自由行为?人身自由权被侵权后及时报警处理,或者到法院起诉侵权人。根据法律规定,侵犯人身自由情节较轻的被处以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会触犯刑法,构成非法拘禁罪,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组织、胁迫、诱骗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或者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强迫他人劳动的;(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二、非法侵犯他人自由的行为有哪些1.非法限制、拘禁。非法限制自然人身体自由,甚至予以非法拘禁,为侵权行为。2.非法妨害行动。利用被害人自身的羞耻、恐怖的观念,妨害其行动,也为侵害人身自由权的违法行为。3.妨害公路通行。对于公路的一般使用为一种自
    2023-11-16
    435人看过
  • 如何惩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有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属于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不是行政处罚。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构成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罪是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行为。非法拘禁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自由权,所谓身体自由权,是指以身体的动静举止不受非法干预为内容的人格权,亦即在法律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身体行动的自由权利。公民的身体自由,是公民正常工作、生产、生活和学习的保证,失去身体自由,就失去了从事一切正常活动的可能。限制人身自由的治安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只有行政拘留,在存在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二十日;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
    2023-07-04
    500人看过
  • 如何区分刑法上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与条件
    刑法上之因果关系,乃是个人行为与潜在危害后果所构成之特定联系,这其中包含了被认为具有主观罪责或过错的条件。如果某种行为被确认为刑法上需要承担责任的原因,那么它必然存在于行为者的主观上具备罪过或过错的条件;当行为者的行为与其他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时,为了判定某一特定结果究竟并不是由该行为所导致,应当深入考察介入事项的特殊性质以及其对最终结果产生的影响程度等各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4-05-02
    153人看过
  •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如何理解的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刑法始终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根本性准则。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具体有:1、罪刑法定原则;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第四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一、怎么才算受刑事处罚的?是指依照我国的刑事法律,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并经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经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包括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各种主刑和附加刑。如某犯罪分子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宣告缓刑一年,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刑法的有关规定,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这种情况也属于依法受过刑事处罚。如果某行为人虽曾受到司法机关的追诉,但其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不需要判处刑罚
    2023-02-09
    182人看过
  • 何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
    1.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实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三特征:有体性:身体活动包括举动和静止,不包括犯意形成与流露。【注意】:区别言论与发表言论。有意性: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而不包括反射动作、睡梦中的举动等等。有害性: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无害的身体举止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其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犯性,包括对法益的实际侵犯和侵犯危险。2.刑法上的行为包括实行行为、预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其中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概念,因为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急迫可能性的行为,是刑法主要禁止的行为。实行行为的判断标准:第一,形式上符合客观构成要件,而且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性。实行行为通常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但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实行行为,有可能属于预备行为。【特别提示】:行为是否具有法益侵犯性,是以客观事实作为标准来
    2023-06-12
    393人看过
  • 公司的解散事由(原因)
    公司解散的事由,即公司解散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项: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已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2、股东会决议解散,股东合作出解散决议时,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公司合并时,必须由一个或多个公司解散。吸收合并时,被吸收的公司应解散,新设合并时,参加合并的各个公司都应当解散。公司分立时,情况有所不同。派出分立时,没有公司解散;新设分立时,原公司解散。4、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5、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予以解散。公司解散即公司因发生法律或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而停止业务活动,并进行清算,最后使公司终止。因解散的原因不同,解散可以分为两类:一、任意解散任意解散是指依公司章程或股东决议而解散。这种解散与外在意志无关,而取决于公司股东的意志,股东可以选择解散或者不解公司。任意解散原因包括:1、公司章程规
    2023-06-09
    415人看过
  • 刑法上的自救行为有哪些
    1、是指权利被侵害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权利或恢复原状的行为。2、是指权利被侵害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采用为社会公德、习惯和公序良俗所认可的手段,保全自己的权利并使之恢复原状的行为。3、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身的权利,在情况紧急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救助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毁损或拘束等强力影响,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024-05-16
    170人看过
  • 如何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一、如何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方法是:1.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涉及的要素不同。法律行为是人的行为,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而事实行为则是根据当事人的行为结果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定效果的行为。2.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依据不同。法律行为的效力主要源于法律的规定,而事实行为的效力则主要源于该具体行为的事实结果。3.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本质不同。法律行为主要是指能引发法律关系变更的行为,而事实行为则主要是指能直接产生法定效果的行为。二、法律行为的特点法律行为的特点主要包括:1.法律性: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它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因为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2.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
    2024-03-18
    266人看过
  • 怎样理解婚姻自由原则
    当事人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正确理解婚姻自由原则:婚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即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父母婚姻自由原则的具体内容父母婚姻自由原则包含如下具体内容:1.婚姻自由原则2.一夫一妻原则一切公开的或者隐蔽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两性关系都是非法的。3.男女平等原则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在结婚和离婚方面,男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在家庭关系中,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5.计划生育原则每个公民都应遵循计划生育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六条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
    2023-08-13
    488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刑事责任年龄
    相关咨询
    • 请问原因自由行为犯罪预备犯罪如何理解?
      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16
      原因自由行为,又称“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指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人,但是陷入了无责任能力的状态,行为人原本可以自由决定,故意或过失使自己一时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
    • 原因自由行为犯罪预备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17
      原因自由行为犯罪预备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刑法的原因自由行为,又名“自陷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自身罪过致使自己陷于意识不清或者行为失控的状态,并且在此无刑事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实施了犯罪构成要件之行为。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始于醉酒犯罪的规定。
    • 合同解除的原因及法定事由如何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7-22
      (1)当事人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可以解除合同。 (2)在履行期限届满以前,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时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3)当事人在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间内仍未履行时可以解除合同。
    • 如何理解行政机关的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法治原则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5
      行政合理性原则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所确立的法治原则。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除了有法律明确具体规定的羁束行政行为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在行政职权范围内,可以由行政机关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如在数量控制。范围确定、时限长短、处罚幅度等方面,行政机关享有一定的“自由度”。既然行政机关具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权力,必然会因此产生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作出的决定是否适当、合理,是否公正的问题。如果行政机
    • 因为政策原因合同不能履行的如何处理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8-14
      合同因为政策原因履行不能的,属于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这种情况解除合同的,当事人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