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方想要抚养权怎么起诉
男方想要抚养权如下起诉:
1.以孩子的名义写一份起诉状,内容是找孩子的父亲(或母亲)要抚养费;
2.交到孩子父亲居住地法院,缴纳立案费20元左右;
3.然后等待开庭审理;
4.开庭前准备好证据,离婚协议书或判决书;
5.如果您准备请律师,最好在一开始就去找律师咨询。
二、子女抚养权的官司一般多久
子女抚养权的官司一般三至六个月,如果法院是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一般需要在立案之日起需要六个月,若是有特殊情况导致延长了的,就可能会超过六个月;如果是适用简易程序的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四条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三、离婚孩子抚养费不想给女方是否可以
离婚孩子抚养费不想给女方是不可以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第一、二款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四条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
女方起诉要孩子抚养权男方反诉怎么判决?
335人看过
-
被对方起诉不给抚养费还妄想要抚养权怎么办
80人看过
-
男方不想要抚养权该付多少抚养费
303人看过
-
想要诉讼离婚男方如何争取抚养权
183人看过
-
男方起诉离婚,女方要求要回抚养权,怎么做好
307人看过
-
抚养权在男方,女方想要回抚养权的办法有哪些
77人看过
-
抚养权判给男方女方后来想要抚养怎么办澳门在线咨询 2022-05-10对于抚养权问题,如果之前有经法院判决归男方所有,后来要变更只能采取:要么离婚双方重新达成协议;要么非抚养方另行起诉由法院再据实际情况判决。所以女方未经这两种途径之一就采取行动是不允许的,只有先解决抚养权问题,然后再商讨抚养费。现既然女方起诉了,建议你将女方起诉的材料包括《起诉状》及证据提供给我,根据情况再具体分析。
-
孩子抚养权不想给男方可以起诉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2-01-29可以起诉离婚。对于孩子抚养问题,要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仔细确认双方的情况后判决,但哺乳期间的孩子一般判给女方抚养,如果不是哺乳期,就要看那方更适合小孩成长并征求小孩本人的意见。不抚养小孩的一方在孩子18岁以前应当每月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标准一般是年收入的20—30%之间。如果在今后的抚养期内,一方不适合抚养小孩,另一方可以到法院重新起诉,要求变更小孩抚养权。
-
男方出轨了,女方想离婚,男方可以起诉要求孩子抚养权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24一、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可依法委托律师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解除婚姻关系、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解决小孩抚养问题和抚养费用等。一方存在法定过错,另一方可依法要求赔偿并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要求物质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等。 二、子女的抚养监护问题,主要是根据有利于子女的成长为原则判断双方的条件优劣,如果哪一方对子女成长更为有利,则判断给哪一方,同时,如果一方存在法定过错的,法院应当优先考虑判给另一方抚养。
-
离婚后孩子归男方, 女方想要回抚养权, 要去法院起诉要求变更抚养权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28建议先与男方协商,如对方同意变更扶养权,双方可以签订一个变更协议,表明变更的事实就行了,双方签字生效。 若他不同意变更,你可以起诉到法院要求变更。 变更子女抚养权应有法定理由: 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
-
抚养权在男方女方想要回怎样办?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30对于法院认定谁带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一般人认为首先看经济条件,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固然经济条件很重要,但法院并非只看经济条件,否则谁钱多就判给谁,这对经济弱势的一方是极不公平的。总的来说,法院会综合考虑双方原有的物质条件、现有的经济收入水平,工作的性质及稳定性,工作的时间安排,受教育程度,个人身体情况,家庭情况(例如父母是否身体健康,年纪是否允许),是否有不良嗜好,个人的品性,孩子原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