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撤销签约借款合同
借款合同有可撤销的情形时,如基于欺诈、胁迫等情形签订的,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借款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二条【撤销权的消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二、合同被撤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1、返还财产。
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以后,对已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而已经接受财产的当事人则有返还财产的义务。
返还财产主要适用于已经做出履行的情况。
如果当事人尚未开始履行,或者说财产尚未交付,则不适用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以后,也将产生损害赔偿的责任。
损害赔偿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在不能返还财产的情况下,通过损害赔偿的方法使财产关系恢复原状;
二是对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以后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因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所遭受的损失,如果当事人双方都有过错,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3、行政处罚。
合同无效可产生追缴财产、罚款等行政处罚。
可撤销合同是指合同因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其有效与否,取决于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是否行使撤销权的合同。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民法典》的规定,签订的借款合同如果是基于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形签订的,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借款合同撤销后无效。
-
抵押借款合同公证了如何撤销
86人看过
-
合同撤销要签撤销合同吗
213人看过
-
借款合同可撤销的情况
490人看过
-
如何行使撤销权撤销可撤销合同
366人看过
-
双方签合同多久之内可以撤销合同,如何申请撤销合同
309人看过
-
如何在劳动合同签署当天撤销合同?
305人看过
借款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借款也可以指当事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借款合同也是一般的民事合同,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律以及相... 更多>
-
撤销合同怎么签,如何撤销,撤销合同签名,撤销协议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18撤销合同的条件如下: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是基于法定原因,当事人有权诉请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撤销的合同。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的种类有: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②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当人有权诉请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
-
如何撤销合理撤销要约?香港在线咨询 2023-09-04撤销要约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通知受要约人。要约可以撤销,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要约人以确定承诺期限或者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合理准备工作。
-
如何撤销劳动合同的条约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11一、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二、劳动合同可以约定的条款 劳动合同除法定的必备条
-
合同撤销要签撤销合同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05-26不用,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即可。 一般而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当事人可以请求撤销: 第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第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第三,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 第四,一方以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
-
2022年抵押借款合同公证了如何撤销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19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公证书的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公证机构应当撤销该公证书并予以公告,该公证书自始无效;公证书有其他错误的,公证机构应当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