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话卡帮信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电话卡帮信罪立案标准:
1.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帮助,具有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的;
2.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
3.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的;
4.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
5.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
6.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的。
二、帮信罪的追诉时效是多久
帮信罪一般追诉期是五年。帮信罪如果未被立案的话,追诉期为五年。帮信罪一般情况下案件都比较复杂,涉及人数多,在反复退查中期限延长;帮信罪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罪行较轻,可以申请法院单独处理。
三、帮信罪退赃款可以减刑吗
如果其退回赃款,一般可以减轻处罚。帮信罪可能判处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帮信罪是指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人犯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等技术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n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n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电话骚扰罪立案有什么标准
341人看过
-
帮信罪的刑事立案标准是多少?帮信罪罚款有什么标准
216人看过
-
帮信罪的立案追诉有什么标准
72人看过
-
电话恐吓威胁罪立案标准
343人看过
-
2022年帮信罪的立案标准
291人看过
-
骚扰电话立案标准是怎样
101人看过
-
电话骚扰罪有哪些立案标准甘肃在线咨询 2022-08-19《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涉嫌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你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立案查处. 本案必须达到三次以上,因此,你接听电话或者信息时,要进行录音,保存好证据. 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
电信立案标准,电信诈骗罪有什么量刑标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05电信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3000元以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
-
帮信案件立案标准澳门在线咨询 2022-05-2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买卖信用卡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14妨害信用卡管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 (二)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累计在十张以上的; (三)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累计在五张以上的; (四)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五)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违背他人意愿,使用其居民身份证、士兵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护照等身
-
前段时间接到电话被诈骗,电信诈骗立案标准是什么?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24新刑法规定的电信诈骗案的立案标准为三千元: 1、联合司法解释中 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2、同时 第二款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