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法上的利他合同
利他合同为涉他合同的一种。涉他合同是合同内容,亦即合同效力涉及第三人的合同。在涉他合同中,若是合同权利涉及第三人,则为利他合同,又可称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向第三人给付的合同、使第三人取得债权的合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等;若是合同义务涉及第三人,则为负担合同,又称为第三人给付合同。所谓利他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为自己设定权利,而为第三人设定权利,并约使他方当事人向第三人履行义务,第三人由此而取得直接请求履行权利的合同。利他合同等是各国法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合同类型,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一)大陆法上的利他合同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因此,合同的效力一般不涉及第三人。这就是所谓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利他合同最初在罗马法并没有得到承认,罗马法基于任何人不得为他人缔约(Alteristiplatinemopotest)这一原则,认为为第三人利益达成的契约原则上无效,其无效的原因在于:缔约行为应在要约人和受约人之间达成(interstiplantemetptomittentemnegotimcontrahitr)。而且根据古典制度,契约的约束性主要是以行为(nrgotim)或者原因(case)为根据,而不是以意思为根据。然而,出于实际精神或编纂者思想的渗透,人们却在这种无效情形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理由:向第三人给付并不为债权人带来利益。但是,当缔约人与履约人有利害关系时,更准确地说当向第三人给付是一种本来就应由缔约人履行的给付,因而完全可以说后者实质上是在为自己缔约时,为第三人的利益缔约是有效的。在承认缔约人之间契约有效之后,享受给付的第三人是否也拥有诉权,这是另一个问题。罗马法在不少例外情况是承认第三人的这种诉权的,这是优士丁尼明文规定的或由他添加在古典文献之中。[1]
法国民法受罗马法的影响,并没有放弃任何人不得为他人缔约的原则,仅在特定情况下允许为第三人设定利益。《法国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契约仅在诸缔约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此种契约不损害第三人,并且仅在本法典第1121条规定的情形下,才能使第三人享受利益。第1121条规定:在为第三人利益订立契约是为本人订立契约的条件,或者是向他人赠与财产的条件时,亦可以为第三人利益订立契约;如果第三人表明愿意享有该契约之利益,订立契约的人不得撤销之。上述规定表明,法国民法并没有全面承认利他合同,而是将利他合同严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法国民法上,关于第三人为何取得权利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学说。一是转移说,认为利他合同包含了两个阶段的不同行为:一为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而取得某项权利,二为当事人将其获得的权利转移给第三人,因此,在当事人和第三人之间,存在一个关于转让权利的合同,第三人获得权利正是根据这一原因。二是无因管理说,认为当事人为第三人设定权利而与他人订立合同,目的是为了管理受益人的事务,而第三人一旦表示接受,则当事人的管理行为便获得承认。三是权利直接发生说,认为第三人虽非合同的当事人,也非合同一方行为的被代理人,但因该合同而直接获得某得权利,这是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种例外。这种学说为法国多数学者所赞同。[2]上述法国学者的争议表明,法国民法理论始终将第三人利益条款视为依附于当事人所订立合同的附加条件,因此无法形成利利合同的基本观念。[3]
德国民法改变了法国民法的作法,将第三人利益条款予以独立化。《德国民法典》于第二编债的关系法第二章因合同而产生的债的关系中专设一节(第3节)详细规定了第三人履行给付的约定,从而建立了完备的利他合同制度。该法第328条规定:当事人得以契约订立向第三人为给付,并使第三人有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关于利他合同有效的理由,在德国民法上甚有争议,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承诺说,即当事人共同为要约,第三人对之为承诺;二是代理说,即依无权代理之关系,说明第三人取得权利的理由;三是传来说,即以第三人系受受约人权利的让与;四是直接取得说,即第三人因当事人之间的契约而直接取得权利。第三人为何直接取得权利,有谓为对于第三人的单独行为;有谓合同行为;有谓为契约得为对于当事人以外之人发生有利益之法律效力,此为契约说,为今日之通说。[4]
-
试论融资租赁合同
66人看过
-
试论行政合同的司法审查论文
489人看过
-
浅论假冒他人专利
489人看过
-
试论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异同
379人看过
-
试论我国劳动合同的性质
314人看过
-
试论劳动合同违约金立法
420人看过
根据合同的履行是否涉及第三人,可以分为束己合同和涉他合同。束己合同是当事人为自己约定并承受权利义务的合同。狭义的涉他合同又可以分为两种:涉他契约为其内容涉及第三人的合同。涉他契约之涉他,仅指债务人有义务使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及第三人有权利... 更多>
-
权利论与平等权利论论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17一、权利论与平等权利论“权利论”是德沃金法哲学的核心。德沃金在其代表作《认真地对待权利》一书的导言中指出,他要阐述的既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法律学说,即关于对个人权利的传统思想,然而他所要批判的也是一种自由主义学说。这种自由主义学说在西方法律领域长期流行并占统治地位。它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法律实证主义学说,即关于法律实际上是什么的理论;二是功利主义法学,即关于法律应该是什么以及法律机构应如何行为的理论。以
-
试论技术入股股东的权利福建在线咨询 2023-10-14根据投资者出资入股方式的不同,公司可以分为技术入股型公司与非技术入股型公司两类。根据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实践,技术入股型公司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三层含义:一是该公司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二是该公司设立时;必须有技术(包括发明与实用新型 根据投资者出资入股方式的不同,公司可以分为技术入股型公司与非技术入股型公司两类。根据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实践,技术入股型公司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为
-
超生试论是写论文的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2这可不是写论文。且如果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说是要开除的,就算你“试论”了也没用呀。比如《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乡镇集体企业对其超生职工应当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用合同。对超生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
非不当得利论的论述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15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由于受益人针对受害人而为的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
试论的几个问题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06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根本就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其相符手段,在签订履行合同中,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其犯罪构成比较其它诈骗罪有以下特征:(一)犯罪主体,合同诈骗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构成本罪,单位也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因为合同诈骗罪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犯罪主体是合同当事人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