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思考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6 21:26:33 114 人看过

《国家赔偿法》正在经历一次大的修改,日前,《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及说明已经公布,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而作为国家赔偿立法基础的归责原则无疑是修改和完善国家赔偿法的突破口。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条总的原则明确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这一归责原则存在众多弊端已成学界共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理论上对违法的广义解释在实践中却被转化为狭义的违法,这就造成了一些应当属于国家赔偿范围的,却以此逃脱了国家赔偿。理论上主张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的学者一般都认为违法的含义是广泛的,既包括了明确违反成文规范的情况,也包括了法的原则和精神;既包括了作为性违法,也包括了不作为性违法;既包括了法律行为违法,也包括了事实行为违法。这种解释无疑有利于受害人的权益保护。但其毕竟只是理论上的解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对于国家赔偿法中规定的违法,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国家侵权主体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明确规定。实践中出现的狭义解释,就把大量应当属于国家赔偿的事项排除在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外,严重影响了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第二,狭义违法归责不能完全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错情况下的责任问题,不符合一般的侵权责任原理。实践中狭义违法归责的理解,导致了大量有过错,而无所谓违法的情况得不到国家赔偿。从各国行政法及其原则来看,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不仅仅是要合法,而且还必须正当、合理,不得违背公平正义原则。现代社会,法律给国家机关赋予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这种自由裁量范围内,国家机关的行为也完全可能悖法而行、逆权而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在合法的范围内和形式下,完全可能出现懈怠、漫不经心、漠不关心、加重损害等。也就是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合法的形式下,是可能存在故意或过失的。这种过错,同样为法的原则与精神所不容,同样会给公民、法人权益造成损害。而违法归责原则没有概括过错的范围,使得相当一部分应当赔偿的事项被不合理地排除在外。

第三,违法归责原则不能科学地反映和概括国家赔偿事项的全部特征和内容。首先,违法责任原则不能解决滥用自由裁量权下的国家赔偿问题,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行政裁量往往只是一个是否超过必要的度的问题,即是否明显不当,它与是否违法没有多少关联。其次,违法责任的原则不能解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所引起的国家赔偿问题,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及管理往往并不能单纯地通过是否违法来衡量其承担责任与否,在更多的时候,这类责任承担的前提是公有公共设施的、管理者是否已经尽到了必要的注意或防护义务。第三,违法责任原则排除了合法行为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通过补偿的方式救济,这就形成国家补偿制度。违法责任原则是以现存的法律规范为依据,而法律规范不可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予以规定,当法律规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某一行为没有作规定时,其行为就不能作违法或合法的推定,当这一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害时,如果从国家赔偿或国家补偿两方面都不能获得救济是不合理的。第四,违法原则无法解决共同侵权等情况下的责任分担问题。在行政赔偿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多个行政机关共同侵权的情况,此时,单单依靠违法原则就无法分清各个机关应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此外,当受害人本身也存在过错时,就难以区分侵权行政机关和受害人之间的责任分担的比例;而当具体的公务人员本身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也需要根据其过错大小对其进行追偿,违法原则显然不能区分行政机关与公务人员之间的过错比例,因而难以分清行政机关与公务人员各自的责任分担。可见,由于现行立法所确定的违法原则排除了过错的因素,因而使得不同的侵权机关之间、侵权行政机关与公务人员之间、侵权行政机关与受害人之间的责任分担问题无法获得有效解决,往往在事实上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最后,即便是行政机关的行为,除法律行为和强制性行为以外,也还有事实行为和柔性行为,如行政指导行为、行政合同行为等。由这些行为引起的国家赔偿,都不仅仅是一个违法原则所能概括的。

我国的行政赔偿应确立何种归责原则?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析必须首先明确两个前提:一是要适应世界范围内归责多元化的趋势,以更有利于保护相对人权益;二是要注意对相关学术传统的继受,遵守基本的学术研究规范,天马行空般地任意创设并不可取。由此,笔者认为,我国的行政赔偿应确立包括违法归责原则、过错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在内的归责体系。可以考虑以违法或者过错归责原则为主,以无过错归责原则为辅。

对于违法归责原则,首先要对违法的涵意予以明确,可以考虑对违法作扩大的解释,即违法应当包括违反法律规范的具体、明确规定,以及违反法律规范的原则、精神和目的等实质性违法。违法原则可适用于国家机关职权行为以及相关的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但抽象行政行为的国家赔偿只包括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不具有法的性质的抽象行为。对于违法原则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适用过错原则,如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问题、事实行为缺乏法律规定的问题以及行政机关柔性行为的非法律调整内容的问题等。对于行政机关这种不违法但有过错的行为适用过错原则。违法与过错双重标准的分别运用,弥补了违法归责标准的不足,增加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主观因素的要求,加大了国家机关的责任负担,更有利于受害人获得赔偿。针对一些特殊的国家侵权行为,如公有公共设施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可以适用无过错原则(危险责任原则)。对于合法行为的国家补偿责任形式也适用无过错原则。当然,无过错原则不能一般适用,其适用范围法律必须作出明确规定。

作者:莲花县人民法院易绮丽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4日 01:3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相关文章
  • 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存在弊端
    国家赔偿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许多人眼里《国家赔偿法》不仅仅是一部法律,它更是社会发展的象征,凝聚着法学家们的思考与努力,也承载着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期盼。然而,《国家赔偿法》已经实施九年了,它是否实现了人们的初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但从《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情况看,国家赔偿法在诸多层面仍令人堪忧。首先,许多人在国家赔偿理念上还存在误区。一些官员脑子中官本主义根深蒂固,认为我们是在为民服务,就算偶尔出点错也是可以理解的,国家也不是要故意冤枉你,当然没有什么必要赔偿你。就算要赔也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否则国家和政府以及官员们太没面子了。其实,国家赔偿的意义或者说作用在于两方面:一是对公民的直接经济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同时对精神伤害给予抚慰。二是对行政、司法机关错误的惩戒。
    2023-04-24
    472人看过
  •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之解读
    我国1994年5月12日公布的《国家赔偿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此条规定明确了我国国家赔偿采用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即只有或只要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违法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果的就应当赔偿。因此,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不违法,即使给他人权益造成损害,也不由国家负责赔偿责任。鉴于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起步较晚,在《国家赔偿法》立法之时所处的环境之下并结合当时的具体国情,采用违法归责原则对于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克服过错责任的不确定性、减少责任认定上的困难、增强其可操作性、强化国家公权力主体的法治理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具体就其适用依据归纳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违法归责原则是客观归责原
    2023-06-13
    58人看过
  • 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完善的思考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非羁押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要求被追诉人提供担保人或缴纳保证金,保证不逃避侦查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诉讼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强制措施当中较为缓和的一种,取保候审在刑事诉讼中既可以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又具有保障人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重大意义。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不完善,取保候审的实施并不尽人意,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一、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取保候审适用存在随意性由于立法对于取保候审规定的较为笼统的,又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加以明确,在适用取保候审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这两个条件都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首先,司法人员一般难以确定犯罪嫌疑人将被法院判处何种刑罚,只能根据办案人员个人分
    2023-06-11
    147人看过
  • 国家赔偿不应实行单一的归责原则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据。侵权损害事实发生后,根据什么把赔偿责任归到国家身上,是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根据,以客观发生的损害结果为根据,还是以该行为是否违法为根据,反映了国家的法律价值判断,此一判断不仅对赔偿责任的构成起决定作用,而且对国家赔偿范围和赔偿程序产生重大影响。现行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就明确宣示,我国国家赔偿采用违法原则。但是,我国国家赔偿法的架构与外国主要的行政赔偿不同,还包括司法赔偿,所以赔偿法总则中规定的违法原则,应该既是行政赔偿又是司法赔偿的原则。然而,从第二章行政赔偿和第三章刑事赔偿规定的赔偿范围看,行政赔偿的赔偿范围全部以违法为前提,而司法赔偿则部分以违法为前提,部分以结果为前提。现行国家赔偿法这种不移严谨、相互矛盾的规定,不仅在
    2023-06-06
    52人看过
  • 结果责任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中的应用
    一、结果责任归责原则的产生与发展各国赔偿制度的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方式: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违法责任归责原则和结果责任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指行为人主观上因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违法责任原则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赔偿,我国采用违法责任归责原则;结果责任原则又称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危险责任原则,即无须考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违法,只要损害结果发生,国家就要承担赔偿责任。结果责任原则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张,公务活动造成的危险大大增加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公务人员不存在过错,也可能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损害,如煤气从管道中泄露引起爆炸,造成了人员伤亡,煤气公司并无过错,而是煤气管道破裂所致。所以随着核能、电力、煤气等危险事业的广泛发展,结果
    2023-06-06
    91人看过
  • 对我国减刑制度的完善的相关思考
    我国的刑罚变更执行制度是指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三项制度。现有的减刑制度既不具有可撤销性,也没有附加考验期限,这种减刑机制一方面不利于已经被减刑释放的人继续认真改造,另一方面容易造成监管人员在减刑当中弄虚作假,收受贿赂。而且,减刑制度名为刑罚变更执行制度实为减少刑期不执行的一项制度,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生效判决的法律威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假释制度作为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行刑制度,在不少国家保持了较高的适用率,而在我国历年来却一直适用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多年来全国适用假释的罪犯人数在罪犯中所占比例不超过3%。现实中如此低的假释比例,造成法律资源的闲置,使假释制度的刑罚实践作用微乎其微。笔者认为,鉴于现有减刑、假释制度在运行机制上的严重缺陷,应建立新型的减刑制度以取代现有的减刑制度,以弥补其不足。这样的减刑制度有几大优点:1.能够促使被减刑者在关押期间能保持警惕,继续
    2023-04-22
    217人看过
  • 对于完善国家赔偿法赔偿范围的建议
    (一)合理界定应赔偿的职责范围1、行政赔偿方面,将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在内的各种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赔偿的范围。2、刑事赔偿方面,将司法机关在各诉讼阶段中的错误活动造成的损害列入刑事赔偿范围,如立案错误、侦查错误、起诉错误、审判错误以及执行错误等。3、将军事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4、将公共设施损害列入国家赔偿范围。(二)合理界定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失的范围1、对于财产损失,我国国家赔偿的范围应限于实际损害,即损害必须是实际发生的(直接损失);若将来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即必然可得利益的损失,也视为已经发生的现实损害。2、对于人身损失,将精神损失适当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三)适当限定免责条款国家可以在以下情形之一,免除赔偿责任: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这种情况,应由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是国家赔偿。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3、因公民自伤
    2023-06-06
    328人看过
  • 对《国家赔偿法》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以不同角度分别指出了我国《国家赔偿法》的一些内在缺陷与不足,并且提出了完善建议。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国家赔偿范围过于狭窄,从而导致公民的合法权利失去法律的保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扩展相对人权利受保护的广度,建立精神损害国家赔偿制度,同时将抽象行政行为和非权力行为纳入到国家赔偿之中;归责原则的限定标准带来了相对人合法权利受保护程度缩减的后果,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事项,分别设计不同的能适应各类事项特征的若干个归责标准,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应包括违法标准、过错标准、结果标准、无过错标准及风险标准等;赔偿数额过低,使得受害人受损权益得不到充分救济,应考虑将赔偿数额由抚慰性上升到补偿性标准,对受害人损失进行充分赔偿,国家机关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损害的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关键词《国家赔偿法》赔偿范围归责原则赔偿数额对《国家赔偿法》的几点思考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政策法规局任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下
    2023-06-06
    281人看过
  • 关于完善我国民事司法赔偿制度的思考
    [内容摘要]:人民法院及其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如果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依法取得民事司法赔偿。但是,由于现行的国家赔偿制度主要限定于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民事司法赔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的机会和获得赔偿的范围十分有限。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司法赔偿制度,不仅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助于提高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关键词]:国家赔偿;司法赔偿;民事司法赔偿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和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并损害了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受害人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但是,在《国家赔偿法》中,民事司法赔偿只是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民事司法赔偿制度,不仅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国家赔偿体系,而且对提高人民法院的案件审判质量也具有
    2023-06-06
    432人看过
  • 完善我国现行刑罚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在刑罚结构调整方面,还需要附带分析的一个问题是,在刑法典中明确规定内容相同之刑事处罚与民事处罚、行政处罚的衔接关系。首先,在对犯罪人判处罚金的情况下,不仅按照刑法典第36条第2款的规定先让犯罪人承担对被害人一方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也要允许犯罪人的合法债权人以犯罪人缴纳罚金的财产对自己偿付债务,即将刑法典第60条的规定也吸收到罚金的执行过程中。其次,对于因同一事实先接受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人,若对该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应该将其已经被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计算到后来判处的刑罚中。目前,有关司法解释对该问题做出了规定,但缺乏统一的规定,不利于维护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也不够彻底。因而应该由刑法典做出规定。(二)增补刑罚种类关于在我国刑法典中增加新的刑罚种类,理论上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11]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在思路上基本上都是将刑法典所规定的现行刑罚体系完
    2023-06-12
    343人看过
  • 国家赔偿法解读关于行政赔偿中的归责原则
    违法责任原则适用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法律行为以及与职权相关的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等。行政行为的发生存在三种情形:一是违反法律的行政行为;二是行政不当或合法行政损害相对人权益;三是行政行为事实上造成相对人权益损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除了各类法律行为外,还存在大量的事实行为,法律不可能规定详尽统一的行为标准,由于不符合某种标准的事实行为造成相对人损害的,国家不能以该行为没有违反法律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抽象行政行为是针对普遍对象作出的行政行为,其适用的效力具有反复性,加之层次多、范围广,因而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随着抽象行政行为的增多,违法实施抽象行政行为也随之增加。由于抽象行政行为针对的是不特定多数人,一旦违法,将会给不特定多数人造成损失。对具体行政行为侵权的行政救济,只能保护相对单一个体的利益,而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行政救济,可以保护所有可能或已经受到该抽象行政行为侵害的相对方的
    2023-06-13
    199人看过
  •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及其理论解读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责任原则,这也是行政法学界的通说。按照通说,违法责任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使职权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赔偿责任,也即以职务违法作为归责的根本标准。但,民法学界关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却存在不同于行政法学界的解读。张新宝就认为,无论赔偿义务机关还是直接侵权行为人,都不应当要求有过错才构成侵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国家赔偿责任中,国家是承担责任的主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不是责任主体,其过错与违法,只是国家承担责任的条件,而非有无过错或违法,故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执行职务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同样的法条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解
    2023-06-06
    215人看过
  • 从意思自治原则看我国仲裁法的完善(三)
    [摘要]:尊重仲裁中的意思自治,首要的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最主要的是尊重当事人共同的自治权。这是因为,当事人的合意是产生一切权利、义务的基础,其他任何人包括国家都不能干预基于当事人自由意志所产生的合意,法律的规定只起到补充当事人合意的作用,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只是为了满足当事人合议的实现。因此,对当事人共同决定的事项,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应予满足。而对当事人单方自治权的尊重应有所区别:如果他方当事人未明确反对,仲裁庭应尽力满足;如果他方反对,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应依公平正义的要求自由裁量。当然,无论是对当事人单方自治权的尊重,还是对当事人共同自治权的尊重,其共同前提是不违背公序良俗和强行法的规定。[英文摘要]:[关键字]:[论文正文]:第3章意思自治原则在仲裁制度中的体现及要求3.1意思自治原则在仲裁制度中的表现形式意思自治原则是仲裁制度区别于诉讼制度的根本点。综观整个仲裁
    2023-06-06
    427人看过
  • 对缓刑制度完善的几点思考
    缓刑是我国的一项刑罚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制度。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这种惩罚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育和改造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横县法院,适用缓刑的案件并不多。该院从2001年至2006年上半年,共审结各类刑事案件1574件,其中判处适用缓刑的75件,占5.1%;判决生效案件1461件2183人,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377人,其中宣告缓刑的91人,占6.7%。横县法院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宣告缓刑的案件之所以少,主要是农村基层法院在工作中遇到的三个实际困难,使审判人员适用缓刑时慎之又慎。三个困难是:一、适用缓刑的法定条件缺乏具体、科学的标准,法官把握难。根据我国刑法,适
    2023-06-11
    127人看过
换一批
#国家赔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我国国家赔偿实行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更多>

    • 国家赔偿是什么归责原则 问题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12
      关于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如下: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条总的原则将违法归责原则规定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即以职务违法行为为归责原则的根本标准,而不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主客观过错为标准。 意味着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并不违法,不论国家机关及其工
    • 国家赔偿法有哪些具体的归责原则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9-28
      1、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2、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
    • 新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处罚办法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8-12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条总的原则将违法归责原则规定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有没有法律规定?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9-22
      结合《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的规定来看,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应该是违法责任原则。也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对他人权益造成了损害的,这种情况下国家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此时不考虑行为人本身是否有过错。
    • 国家赔偿是按照怎样的归责原则进行的?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2-25
      国家赔偿的归偿原则是: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违法原则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