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有期徒刑的具体规定有哪些
1、关于有期徒刑的具体规定包括: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第四十六条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第四十七条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二、有期徒刑有哪些种类
有期徒刑,是人民法院判决的、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押送监狱执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是刑法五种主刑中较重的一种。
有期徒刑有三种情况:
1、有期徒刑最低六个月,最高不超过十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五条);
2、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
3、由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后减刑的有期徒刑,最高刑期不超过二十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押送监狱执行刑罚,凡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应当参加劳动,除接受教育改造外,强迫接受劳动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六节 减刑 第七十八条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n(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n(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n(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n(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n(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n(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n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n(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n(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n(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
刑法关于有期徒刑的适用对象有哪些规定
478人看过
-
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有哪些具体规定
136人看过
-
有期徒刑的特征是什么,有期徒刑减刑有哪些规定
148人看过
-
有期徒刑的适用对象具体包括哪些
336人看过
-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转为有期徒刑具体如何计算
75人看过
-
关于合同违约责任的具体规定有哪些
476人看过
-
哪些情形下适用于无期徒刑,具体规定有哪些山西在线咨询 2023-02-02对于实施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和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减为无期徒刑,均可适用无期徒刑。
-
无期徒刑有假释吗?关于无期徒刑被假释的规定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21(一)对犯罪时未成年的罪犯的减刑、假释,在掌握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度放宽。符合刑法规定的可以假释; (二)对老年和身体有残疾(不含自伤自残)罪犯的减刑、假释,应当主要注重悔罪的实际表现。除刑法规定不适用假释的犯罪外,有悔罪表现,丧失作案能力或者生活不能自理,且假释后确有着落的老残犯,可依法予以假释; (三)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符合刑法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的,可以假释;
-
刑法关于有期徒刑的刑期规定?宁夏在线咨询 2023-12-21法律规定有期徒刑的刑期通常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的情况除外。有期徒刑的刑期依法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如果判决前内容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
宝鸡监狱犯人无期徒刑,关于无期徒刑的规定有哪些?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16无期徒刑是中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其严厉程度仅次于死刑,被判处这一刑罚的罪犯可能终身服刑,相当于国外的终身监禁。然而,在实际执行中,无期徒刑犯和有期徒刑犯,在监狱里所受到的管制基本相同。前者只要无重大违规,服从监管,一般服刑两年后就可被减为18-20年有期徒刑,有的甚至一次性减到13年。 刑法规定:服刑者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够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
-
关于罪犯减刑有哪些具体规定?安徽在线咨询 2023-10-18减刑,对促进罪犯改造、维护监管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激励功能,能够激励罪犯努力改过自新。 2、调节功能,能够确保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 3、回归功能,能够为罪犯回归社会,实现恢复性司法创造有利的条件。 4、缓和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强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