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1-17 14:42:15 307 人看过

一、什么是诉讼和解制度

诉讼和解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作了详尽的规定。中国民诉法亦规定有诉讼和解制度,但其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其应有的重要功能难以发挥。本文对中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进行粗浅地探讨。

二、我国民事诉讼和解的构成要件

(1)在法院判决前,不问诉讼进行到何阶段,诉讼和解都应被允许。上诉审中同样可以达成和解,和解协议生效后,原审判决自然失效。

(2)诉讼和解的订立人是诉讼双方的当事人,第三人也可参与。

(3)诉讼和解可就诉讼标的的全部或部分甚至与本案无关的争议达成,力求厘清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和解应当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当事人可以私下协商,但必须在法院对所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确认。

三、民事诉讼和解在程序上的特别要求:

(1)主持和解的法官应当与负责审判的法官相互独立,并且不得就各自的工作进行交流。

(2)法官主持和解的职权仅限于为当事人提供对话的渠道和作为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见证,以及对和解协议进行形式上的审查。

(3)诉讼代理人在获得当事人授权后可以订立和解。

(4)当事人在法院达成和解后,应将和解协议记载于庭审记录上,始生效力;当事人私下和解的,可以请求法院制作和解书,在双方当事人、法官和书记员签字后生效。

四、民事诉讼和解应当符合私法上关于合同的规定:

(1)民事诉讼中的利益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

(2)和解协议中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分担,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且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至于当事人之间是否必须要相互让步,只要和解协议上列明的权利义务分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双方当事人是否相互让步在所不问。

(3)当事人具备诉讼能力。

五、民事诉讼和解的效力:

(1)诉讼和解具有终结诉讼的诉讼法上效力。诉讼和解成立后,发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为新的民事法律关系取代,原诉讼标的不复存在,诉讼无继续进行的必要。此时,应当明确诉讼和解有终结诉讼的效力,以避免实践中当事人再行撤诉的麻烦以及因不及时撤诉造成的问题。

(2)诉讼和解在双方当事人间产生了一个新的和,这个合同对当事人有实体上的约束力。但是,和解协议毕竟是当事人处理诉讼事项或诉讼权利的合意,不同于处理实体内容的合同,不能独立地成为诉讼的标的。因此,当事人不得就该和解协议提起诉讼。

(3)诉讼和解的目的是替代性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减轻当事人和法院的诉累,因此,应当具有与生效判决同等的法律效力。和解协议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就原诉讼标的再行起诉。

(4)有给付内容的诉讼和解具有强制执行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时,另一方当事人得请求法院执行。

六、民事诉讼和解的无效:

基于诉讼和解的双重性质,使诉讼和解无效的原因既可以是私法上的,也可以是诉讼法上的。一般说来,一个和解协议如存在私法要件的欠缺,自始无效;而诉讼要件的欠缺只能导致诉讼和解的无效,但不影响私法上和解的效力,也就是说,欠缺诉讼要件的和解不成为诉讼和解,但作为当事人间的普通合同仍然有效。

七、民事诉讼和解的救济:

和解协议本身不能成为另案或本案的诉讼标的,当事人对和解协议有争议的,不能就该和解协议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予以裁判。因此,对诉讼和解的救济主要体现在——当事人对和解协议的合法性有争议时,可以要求法院直接确认该和解协议的合法性——对诉讼和解无效性的裁判应当在旧诉讼中进行。换言之,根据认为诉讼和解无效的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诉讼继续进行。在继续的旧诉讼中证实和解有效,则诉讼终结;若和解被证实无效,则法院可在对该诉讼所做判决中对和解的有效性一并裁判。

根据阅读上文内容可知,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是我国的一项特殊的诉讼政策,体现了利益双方的意思自治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政策中重视当事人意思态度的原则。在诉讼过程中无论何时都可以提出民事诉讼和解,支持双方以和平的方式达成诉讼目的。如果还需了解,请继续浏览下面的延伸部分。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8日 03:1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民事诉讼撤诉制度的思考
    一、关于民事诉讼撤诉制度的思考1.在民事诉讼中,撤诉作为原告的一项诉讼权利,是原告在起诉后、判决宣告前,主动放弃全部诉讼请求的行为。2.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因此,撤诉是原告依法行使处分权的一种体现。3.撤诉并非随意可行使的权利,其行使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且最终是否发生原告希望的法律后果,还需由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定。对于已经开庭审理的案件,原告在判决前有权申请撤诉,但这一权利的行使并非无条件。4.撤诉的申请必须基于原告的真实意思表示,且目的必须正当、合法。5.原告申请撤诉的方式可以是书面或口头,但必须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内容明确的申请。6.原告撤诉的申请最迟应在受诉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提出,以维护判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撤诉的条件撤诉作为原告的一项诉讼权利,其行使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并遵循相应的程序。1.原告申请撤回起诉必须以
    2024-04-02
    102人看过
  •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法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法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一、民事案件错案该怎么申诉民事诉讼出现错误的判决时,申诉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上诉和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可向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向法院申请再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
    2023-06-23
    239人看过
  • 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地中国首部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公告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公告全文如下: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一、当事人举证第一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
    2023-12-03
    193人看过
  • 就地域管辖权而言,民事诉讼制度是什么
    就属地管辖权而言,民事诉讼采用何种制度一般属地管辖原则是“原告是被告”,即民事诉讼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贯彻“原告为被告”的原则,有利于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快速认定案件,正确处理民事纠纷;有利于传唤被告人出庭;这有利于采取财产保全和提前执行措施。如果被告败诉,也有利于执行;同时它还可以防止原告滥用诉权,给被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被告住所不一致,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其经常居住地由其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所说的居住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惯常居住地,是指公民自离开居住地起至被起诉时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点,但因住院治疗的除外。司法实践中,公民在户籍迁出后迁出住所,没有经常居住地的,以户籍为住所。p>《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本法所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是指其主要经营场所或者主要办事机构
    2023-05-07
    313人看过
  •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性质和分类是怎样的?
    一、民事诉讼自认的性质对于自认的性质,理论上仍存在争议,大体可以划分为证据说和非证据说,英美法系国家学者一般认为自认是一种证据或证据方法,即持证据说的观点。而大陆法学者则多持非证据说,即不把自认作为一种证据来看待,例如将自认作为一种诉讼行为,等等。二、民事诉讼自认的理论分类理论上,广义的自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诉讼中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诉讼中”和“诉讼外”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指特定的诉讼程序。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特定的诉讼程序中作出的自认,诉讼外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程序外作出的自认。(二)对事实的自认与对诉讼请求的自认。从当事人承认的对象上分,当事人对不利于己方的事实作出的自认是事实上的自认;当事人对于相对方所提出的诉讼请求的承认,是对诉讼请求的自认。对事实的承认,不代表承认诉讼请求,而对诉讼请求的承认,也不一定意味着承认诉讼请求所依据的全部事实,因此
    2023-06-03
    363人看过
  • 人民法院探索刑事自诉案和解制度
    私了告别两败俱伤张某和王某本是好哥们,在一次聚会上两人却因一件小事闹红了脸。耿耿于怀的张某一直想给王某一点颜色看看。一天,他听说王某一人在宾馆,遂带上武器冲上去,不由分说将王某砍伤,后经鉴定是轻伤。伤人后,张某后悔了,称自己是一时冲动。由于张某的认错态度良好,他的家长也愿意为王某的医疗费买单,在法官的协调下,王某也就不再计较。由于双方的刑事和解,张某避免了牢狱之灾。要探索建立刑事自诉案件的和解、调解制度,节省司法资源,以争取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是最近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安徽、浙江、四川等省市尝试刑事和解,允许轻微刑事案件当事人和解或调解,只要受害人和加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对加害人应当免予刑事处罚或从轻判处非监禁刑。以案说法的哥刺伤的哥和解后获缓刑4月5日,王某在成都一家干洗店门口洗车,和陈某发生了口角。随后的抓扯中,
    2023-06-11
    287人看过
  • 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和制度完善(三)
    三、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构想(一)程序衔接一是建立诉前调解机制。一方面,可在诉前引到当事人到相应的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另一方面,可选择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的法官及经过一定程序聘请的人民调解员组成专门的调解机构,负责诉前调解。二是建立诉中委托调解制度。诉讼中,对于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法院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选择由法院出具调解书,也可以撤诉,选择由人民调解组织出具调解书。三是设立巡回法庭。人民法院应当从审判业务部门抽调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组成巡回法庭,负责审理各县(市)、区调处中心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未成功的民间纠纷案件。四是建立实行经人民调解程序的诉讼绿色通道,方便快捷的巩固民调组织的工作成果。(二)工作制度衔接一是建立定员、定点、定期联系制度,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法官担任辖区街道调委会的指导员,建立法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二是建
    2023-06-06
    176人看过
  • 民事诉讼质证制度的完善
    为了完善我国民事审判中的质证制度,必须通过立法形式,对质证的有关问题进行具体规定。现行立法中不仅规定过于简单,而且条文之间不协调,相互矛盾。如《民诉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而《民诉法》第125条第二款又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如果法庭不许可,则质证亦形同虚设。在审判实践中,很多法官根本不让当事人发问,而且根本不通知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到庭,以宣读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代替了法庭质证。根据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我认为质证程序应安排在法庭调查阶段进行,质证应作为法庭调查的主要手段。质证可以根据当事人逐项诉讼请示进行;也可以根据案件事实的各个部分,逐一对各部分的事实的相关证据进行质证。人民法院在质证中,是质证的组织指挥者、是质证结果的裁判者,因而对双方当事人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偏袒一方。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有权对另一方当事
    2023-06-06
    76人看过
  •  涉外民事诉讼制度与规则
    该规定表明,涉外合同纠纷在中国境内发生时,由中国法院管辖,当事人无权通过书面协议选择其他国家法院进行管辖,但可以协议选择仲裁裁决。这一规定有助于维护我国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同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对于在中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诉讼,可以由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等地方的法院进行管辖。而对于在中国境内履行的涉外合同诉讼,则由中国法院进行管辖,当事人不得通过书面协议选择其他国家法院进行管辖。但协议选择仲裁裁决的除外。 根据素材,涉外民事诉讼中的仲裁裁决管辖规则涉外民事诉讼中的仲裁裁决管辖规则是国际仲裁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该规则,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仲裁裁决的管辖法院。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涉外仲裁裁决的管辖法院为仲裁地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这意味着,如果一方当事人选择将仲裁裁决提交给仲裁地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那么该裁决将直接由该法院管辖。另一方面,如果当事人没
    2023-08-25
    167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具体是什么
    一、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具体是什么?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具体地讲,举证时限制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期限,即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诉讼法上的期间,当事人应当在此期间内尽最大能力提供支持其主张的证据;二是后果,当事人若在此期间内不提供或者不能提供相关的证据,则产生诉讼程序上的法律后果,即该证据不为法院所采纳,失去其证据的证明效力,当事人将因此承担对己不利的法律后果。二、延期举证可以延长多久?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限规定为“适当”,没有具体规定可以延期举证的期限,方面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的期限无限制,可以要求延长一月、两月,也可以要求延长一年、两年。一种观点认为申请延长的期限应为三十日,因为《证据规定》33条把三十日作为最短举证时限,应把三十日
    2023-04-13
    363人看过
  •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有什么重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恶化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引起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党中央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当前的重大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度的实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关键在于更新和培养环境资源司法理念,将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资源司法的新期待新要求,促进和保障环境资源法律的全面正确实施。二、行政监管对遏制环境污染至关重要环境资源审判对于依法追究环境违法者法律责
    2023-04-30
    82人看过
  • 什么是股东直接诉讼和代表诉讼制度的关系
    股东直接诉讼是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基于股份所有人地位向其他侵犯自己利益的人提起的诉讼。代表诉讼制度是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却怠于起诉时公司的股东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所获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制度。一、法人违法了股东怎么办法人违法,股东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情况严重可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股东派生诉讼是指公司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而公司怠于或拒绝追究侵害人的责任时,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替代公司对侵害人提起的诉讼。 而股东派生诉讼的情形有, 董事、监事、高级职员的违法越权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诉讼。二、股东可以起诉法人吗股东诉讼是股东对损害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可以分为直接诉讼和间接诉讼。(一)直接诉讼股东直接诉讼,是指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提起的诉讼,胜诉后,判决后果归属于股东自己。公司法规定股东直接诉讼的情况包括:1、撤销决议之诉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股东
    2023-03-11
    199人看过
  • 民事纠纷的解决和司法制度
    先解决民事纠纷,协商解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和相互理解,达成解决协议,解决争议。第二,调解。在有关组织(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中介机构的主持下,在平等、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督促双方当事人自圆其说,达成协议,解决纠纷。三是仲裁解决。争议当事人应当根据争议发生前后达成的仲裁协议或者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仲裁机构应当依法审理,作出裁决,通过当事人自觉履行裁决或者一方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解决争议。四是诉讼和解。是指纠纷一方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法审理案件,作出判决、裁定,通过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判决或者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解决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公开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事先公告案由、当事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公民可以出庭,新闻记者可以采访、报道案件。定期公开宣判的,应当提前公告。总之,法院审判活
    2023-05-31
    88人看过
  • 民事诉讼调解强制执行存在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是什么
    民事诉讼调解强制执行存在的原因(一)法院方面的原因。1、在于法院的评价系统。随着社会和谐化的提出,案件调解结案率的高低越来越被法院内部及其外部所看重。通过对法院内部评价系统的了解,笔-者发现案件调解结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考察法官业绩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还是呈现出行政化的一种管理机制,上级法院把调解率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指标下达后,下级法院就会根据上级的工作指示把调解结案率作为重点通知到各个审判庭室的法官。法官作为案件的审判人员,为了业绩的提升、职务的调遣、工资的涨跌等不免会加大对调解结案格外的重视。基于此目的,强制调解的现象就会凸显出来。强制调解是在双方当事人非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即使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强势下暂时同意了调解,一旦将要履行时,一方当事人就会不情愿,此时问题就会显现出来,调解结案后的案件不得不进入到强制执行阶段。2、在于法官对事实问题的规避。一件
    2023-04-27
    426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民事诉讼中,什么是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
      天津在线咨询 2021-10-01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所谓向群众公开,是指允许群众旁听案件审判过程(主要是庭审过程和宣判过程);所谓向社会公开,是指允许新闻记者对庭审过程作采访,允许其对案件审理过程作报道,将案件向社会披露。根据法律规定,公开审判也有例外,下列案件不公开审判:一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包括党的秘密、政府的秘密和军队的秘密;二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 什么是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民事诉讼调解程序中对当事人有哪些规定?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13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又称法院调解,是指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法院调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疏导工作的活动;二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主持和引导当事人用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纠纷,达成协议,终结诉讼的一种方式。法院调解制度是建立在当事人处
    • 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呢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2-11
      立案登记制是指案件受理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立案信息的网上公开力度。推动完善诉讼收费制度。
    • 什么是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有什么样的?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06
      刑事和解制度是随着刑事诉讼法修改(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而引入的一项司法制度改革。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调停人或其他组织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沟通、共同协商,双方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一、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是:(1)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侵犯财
    • 新刑诉法规定刑事和解制度是什么?
      江西在线咨询 2023-11-29
      依据新刑诉法规定,对于刑事案件加害人积极赔偿,获得被害人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的轻微刑事案件,检察院可以根据公安机关提出的从宽处理建议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而法院可以根据检察院的建议对被告人从宽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