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关于试用期的规定如下:
1、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2、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
3、三年以上、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4、同一用人单位和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5、劳动合同期限不足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6、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只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为劳动合同期限。
试用期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也进行考核的期限,这是一种双方双向选择的表现。
企业约定试用期有何限制
企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限制包括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约定试用期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二十条【试用期工资】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一条【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
新员工入职试用期规定有哪些
436人看过
-
辞退员工试用期工资是否有保障?
430人看过
-
试用期的规定及劳动保障
83人看过
-
试用员工工资发放的法律法规规定
116人看过
-
过了试用期辞退员工要怎么补偿,法律有哪些规定
237人看过
-
员工试用期的法律规定是多长时间?
136人看过
-
法律对探视权的保障有哪些规定澳门在线咨询 2022-06-121、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2、探视权是指法庭授予无生活监护权的父母一方的、对其子女进行经常性看望的权利。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法庭审理案件后认为进行探视会严重危害子女的身体、精神、道
-
员工试用期限怎样计算?有哪些法律规定河北在线咨询 2022-05-22员工试用期的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
-
超市用工合同对员工有哪些保障宁夏在线咨询 2022-08-31《》第四十六条第四项规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要裁减人员(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
试用期不交社保的员工是否有法律规定澳门在线咨询 2023-07-20员工试用期不交社保是不合法的,因为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即试用期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其次,只要建立了劳动关系,就应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
预录用人员在试用期间有没有法律保障台湾在线咨询 2023-05-191、有。 2、根据《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试工的开始便是劳动关系建立的起始,用人单位自然要承担建立在劳动关系前提下的各项权利义务。 3、用人单位应当自试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避免发生双倍工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