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诉法解释第二百九十二条的规定,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6个月内可提起撤销之诉。
该六个月期间,是指自然日,属于除斥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延长、中止、中断的规定。
为避免对法律关系造成长期的不稳定,维持裁判的公信力,法律对第三人提起撤销诉讼做了必要的限制。《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三款规定,案外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生效裁判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这里的“六个月”应理解为除斥期间。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必要性
当前,诉讼实践中存在大量虚假诉讼,当事人恶意串通骗取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损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纵观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在诉讼进行中有第三人的制度,在执行中有第三人执行异议的制度,但对于裁判生效后至执行前这一阶段缺少对第三人的救济机制。另外,在我国再审程序启动十分困难,其正当性也备受争议,第三人很难通过再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虚假诉讼的频频发生和当前制度的救济无力使得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设置成为必然。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应满足的条件
适格的原告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是原诉讼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
2、对撤销之诉享有诉讼利益,这种利益来源于原判决给第三人带来的利益损害。
3、因不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而未受到程序保障。
有的学者认为:“对于遗漏了的必要共同诉讼人,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200条第8款的规定,该当事人可申请再审。”有的学者认为:“第二百条列举的是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其实并不能适用案外人,因此,提起撤销之诉的主体,还应该包括遗漏的必要共同诉讼人的情形。”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将遗漏的必要共同诉讼当事人纳入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范围之内,可以更好保护其利益,遏制恶意诉讼,也使民诉法的规定更协调一致。另外,原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应列为共同被告。
-
提起撤销之诉的主体
72人看过
-
第三人撤销之诉债权人撤销权的提起是合理的吗?
490人看过
-
如何提起公司撤销之诉?
290人看过
-
在起诉同时能否提起撤销权诉讼
299人看过
-
利害关系人提起撤销除权判决之诉
199人看过
-
可提起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的情形有哪些,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的时效?
141人看过
撤销权是撤销权人依其单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效力溯及既往的消灭的权利。因撤销原因不同,撤销权人也不同。 在重大误解中,误解人是撤销权人;显失公平中,遭受明显不公的人是撤销权人;欺诈、胁迫中,受欺诈、受胁迫的人是撤销权人。撤销权是诉权,只能通过法... 更多>
-
撤销权之诉起诉状怎样写撤销权之诉起诉状范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1-10撤销权之诉起诉状范文: 原告:写清楚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事项。 被告:信息同原告,不清楚出生年月的可写年龄。 案由:债权人撤销权纠纷。 诉讼请求:明确的撤销原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诉讼请求。 事实与理由:说明案件经过、事由等,并写明起诉的法律依据。 证据来源:提交相应的证据来源。 最后写清楚起诉人和落款信息即可。
-
起诉撤销合同之诉需要多长时间海南在线咨询 2023-08-26撤销合同不适用诉讼时效,而是应当适用除斥期间。 1.一般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2.因重大误解而行使撤销权的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 3.如果当事人受胁迫的,应当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4.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5.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
-
撤销权之诉前提是什么?河北在线咨询 2023-12-07上诉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必须是原案件的当事人提起上诉;必须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的期限内提起上诉;必须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必须提出上诉状。
-
针对公司撤销之诉的提起方式湖南在线咨询 2024-11-27公司撤销之诉针对的是公司决议。公司决议若内容违法则无效,若程序违法则可撤销。而公司决议属于无效,还是可撤销均需经由法院予以确认。 首先,诉讼的主体,这类诉讼均因公司的意思表示存在违法而引起,故均将公司列为诉讼的被告。 而诉讼的原告,基于诉讼的不同而不同。公司决议无效之诉的原告,《公司法》第22条并未作出规定,根据民诉法的诉讼利益相关原则,公司的股东、公司机关、公司职工等均可提起。而公司撤销之诉
-
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起诉状,如何写啊?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301.本样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第一百二十一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百九十五条、第二百九十六条、第二百九十八条制定,供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第三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生效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