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4-11 09:15:17 118 人看过

一、浅谈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精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是指: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整个诉讼活动中和追究刑事责任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精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是指: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整个诉讼活动中和追究刑事责任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刑事政策。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立法机关颁布施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相继出台了一些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及有关工作规定。这些法律、司法解释和有关规定,是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实行司法保护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逐年增多,年龄呈低龄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忧虑。少年犯罪具有不顾后果、不择地点和时间的放任性和随意性,特别是结伙犯罪,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依法严格打击、惩罚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未成年人思想单纯,可塑性大,他们年少,渴望美好的前途,大多数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简单,犯罪原因主客观交错,主观恶性不深,有改造的基础。对他们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司法保护是完全必要并符合实际的。

执法机关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对犯罪未成年人给予司法保护中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是,笔者从办案实践中感到,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对失足少年的帮助、挽救,影响了动员社会力量来共同作未成年人的教育转化工作,从而将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对此问题需要重视并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笔者现略陈管见,与同行商榷。

一、司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适用刑罚处罚的面过宽

1、认定犯罪构成与成年人没有区别。没有考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和与成年人的不同特点,简单的按犯罪构成来认定,使一些可以不定罪的定了罪。特别是抢劫罪,对未成年人来说罪与非罪在某些行为上争论很大,我国《刑法》规定14岁不满16岁的人犯抢劫罪应受刑罚处罚,所以未成年人犯抢劫罪的特别多。以2002年为例,我县公安局提请批捕的未成年人100名,其中以抢劫定性的87名,占87%.移送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61名,以抢劫定性的52名,占86%.当然,这些案件大多是符合抢劫罪构成要件的。但笔者认为有一些认定为抢劫罪的案件,在适用条款上有扩大化。如:袁某(男,16岁)、黎某(男,16岁)抢劫案。2002年4月一天,袁某和黎某与另4个少年在一电子游戏室打电子游戏,接到另3个少年人打来传呼,称与另8个男孩发生纠纷,打不羸,并说那8个男孩身上可能有钱,叫过去。这一伙人听后即与另3人汇合,但与他们发生纠纷的人已不知去向。在寻找中发现两个学生疑是同路人,一行9人都对两学生打耳光。其中一个叫“长毛”的在打后首先搜了一个学生的荷包,搜得人民币4元。袁某接着又从该学生荷包中搜得10元。黎某从另一学生荷包中搜得价值60元的传呼机一个。后受害人报案,公安机关将这一伙人除“长毛”外全部抓获,(黎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以涉嫌构成抢劫罪向检察机关提请批捕9人。检察机关对参与搜身的3人批捕,向法院提起公诉后,袁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罚金3000元;黎某因有投案自首情节,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罚金2000元。法院审理后还向检察院发出了一份司法建议(此处不分析这份司法建议是否合法):“该案是共同犯罪,其余7名未成年人均构成了抢劫罪,要求检察机关追诉”。笔者认为,这一案件是否构成抢劫罪,尤其是否需要追究全部人员的刑事责任,是很值得研究的。从本案例的表面看,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因为当场使用了暴力,当场搜身取得了财物,打电话时还说了句“那几个人可能有钱”,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如果将少年犯的主观随意性,目的不确定性和成年犯动机目的明确加以区别;将少年犯的社会危害程度和成年犯的社会危害程度加以区别,再结合对少年犯适用的刑事政策,本案就可以不定抢劫罪。首先,暴力是轻微的,只是随意打了耳光,两受害人是表皮轻微伤。其次,采取暴力的目的是否劫财很不确定,他们供述称“同路的人都打了耳光,不打就没面子”。再次,获财是少量的,实际劫取仅现金14元和传呼机一个。因此,本案的犯罪情节和实际造成的损害都很轻,没有达到抢劫罪要求的社会危害程度。按照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可以不对他们用刑罚处罚,尤其不能象法院建议的,判9个人的刑罚,如此,不仅不符合对少年犯实行司法保护的刑事政策,也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2、在具有从轻、减轻处罚情节时,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减处幅度不大。没有将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和悔改的相对真诚性加以考虑,使一些可以不给刑罚处罚的给了刑罚处罚。未成年人具有“投案自首,中止、未遂、从犯、偶犯”等情节时,没有大胆的用针对少年犯的刑事政策作指导,对他们免除刑罚处罚,或不定罪不用刑罚处罚,而与成年人一样仅有一定的减轻。如前所述黎某,只有一次犯罪行为,采取了轻微暴力,损害后果不严重,并有投案自首情节,按照对待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方针和政策,是可以不用刑罚处罚的,或者是可以免除处罚的。但在实践中,类似的犯罪未成年人都被定罪判了刑,只是适用缓刑的较多。

3、刑罚处罚面过宽实际上产生了以下不利影响:

(1)使一些有改造好愿望的初犯、偶犯、投案自首犯失去了彻底改造好的希望和机会。给他们定罪处罚,那怕是免刑、缓刑都给他们带来了终生的污点,成为他们成长的精神负担,使其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2)不利于团结动员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犯的家长做少年犯的教育转化工作。司法实践中我们看到,凡是初犯、偶犯,凡是有改好愿望的,本人及父母都是害怕定罪判刑。一旦定罪判刑,他们觉得人生被打上污点,造成的影响无法挽回,因而对孩子放任管理。少年犯失学、失业,混迹社会失去约束,促使他们多次犯罪,反复犯罪。

(二)采用刑事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的人过多

以2002年为例,我县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14岁至17岁的未成年人100名,有85名被刑事拘留,只有15名取保候审。批准逮捕83名,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17名。移送审查起诉的61名,全部是逮捕了的。

采取强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串供、毁灭、伪造证据,防止逃跑、自杀、继续犯罪,保证刑事诉讼活动在各个环节上能够顺利进行。对未成年人中的偶犯、有投案自首的,情节轻的,家庭又有较好管理条件的,能够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能够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可以不予刑事拘留或不逮捕。司法实践中,大多数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家长是愿意取保,也是能够履行保证条件的。司法机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再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觉得还有可能从轻或免除处罚的希望,促使犯罪人认罪。同时也促使家长增加责任心,管教好子女。这样,不仅可减轻国家一些负担,还能从一开始就促进家长作转化工作。再者,被刑事拘留、逮捕的人,不一定都能判实刑,还有可能判免刑的,缓刑的,采取取保候审措施,还可以减少一些关押时间,给以后的处罚留有余地。

刑事拘留、逮捕过多,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以下不利影响:1、使一些正在上学的学生将失去上学的机会。2、使一些不必要关押的少年犯在关押中,增加了感染恶习的机会。3、使一些正在就业,或将要就业的失去就业机会。

(三)检察机关没有充分运用不起诉权对未成年人予以司法保护

由于近几年检察机关内部控制不起诉率,基本上没有对犯罪情节轻微的人作出不起诉决定,相应的对未成年人也就很少作过不起诉决定。2002年,我院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61名,一名因复查年龄查出未满14岁,被公安机关撤回起诉。其余60名中,只有一名犯使用假币罪的作了不起诉决定,其余59名全部提起公诉,其中4人随主犯报上级院审理,县级法院审理的55名的判决情况是:判有期徒刑的52名,其中6个月至2年的29名,3年以上的23名,判处管制的3名。52名有期徒刑中,32名被宣告缓刑,20名执行刑罚。笔者认为,被判处管制和2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罪行不严重,不致再危害社会。如果检察机关对其中有投案自首、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从犯和有悔罪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轻微刑事罪犯,依法作不起诉决定,可能比判处2年或3年有期徒刑又宣告缓刑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还要好些。一是没有实际定罪,少年犯既明白国家的刑事政策是挽救为主,又使其看到有重新作人的光明前途,他们是会珍惜机会的。二是既可以调动家长作失足者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又可减少失足者对社会的抵触情绪,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三是可避免在校学生失去上学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四是可减少一些羁押时间,避免在不良环境中增加新的感染。

(四)对犯罪未成年人判处罚金的人太多

2002年,我县法院判处的55名犯罪未成年人中,除1名犯故意伤害罪、1名犯破坏电力设备罪之外,其余53名全部并处了罚金。其中被罚500元的4名,被罚1000元13名,被罚2000元的29名,被罚3000元的7名。

这些犯罪未成年人基本上是没有收入的无业少年和在校学生,就连他们的生活所需都依靠父母、亲人,又哪里有钱交罚金呢?对他们所判处的罚金是由其父母、亲人代交,间接地判处了其亲人的罚金,无疑是一种株连,显然与我国一贯坚持的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刑罚原则相违背。再则,很多未成年人犯了罪,觉得给家人丢了脸,被判罚金,又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特别是那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增大了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因此不再求学,过早的进入社会,不利于他们的改造和健康成长,同时又给社会增加了潜在的隐患。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对犯罪未成年人实行司法保护的规定不完善

1、作为对少年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的各种各样的情节较轻,情节轻微,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规定规格、程度、标准。如高法有“使用轻微暴力”、“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危害不大”等的规定,但都是些模糊概念,是否定罪,靠司法人员的理解来执行。司法人员的法律水平、政策水平、社会知识的差异,直接影响对未成年人的处罚结果。实践中就有同样的事,几种理解,几种不同的处理结果,造成对未成年人的执法不统一,保护程度的虽有差异但都认为是合法的。

2、法律没有规定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对象标准,也没有规定与成年人的不同犯罪规格。所以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同样是带有司法人员的主观性。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都是适用的同一刑法、同一标准,如何对待其中的初犯、偶犯和刚达到定罪起点线的未成年人,是否适用刑法处罚,怎样对他们实行司法保护,都是靠司法人员对法律、政策的理解来落实。

3、未成年人有法定减轻、从轻处罚情节时,其减处幅度也没有与成年人不相同的减幅规定。如有投案自首的、中止犯罪情节的,对少年犯也没有特别规定。高法《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优待。如3条2项这样规定:对未成年罪犯,依法从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相对较短的刑期;依法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这一规定和刑法的有关原则规定基本相同。3条4项关于对未成年犯免予刑事处分适用对象是,“未成年罪犯是初犯、偶犯,是罪行轻、悔罪表现好”,同时还要具备是“预备犯、中止犯、防卫过当,犯罪后投案自首”等法定减轻、免除处罚情节时,才考虑适用免予刑事处分。这一规定不仅没有体现对未成年罪犯应适用的方针和原则,还体现对未成年人“免予刑事处分”要从严适用的精神。

4、对未成年罪犯的强制措施,以及刑事诉讼程序没有不同于成年人的不同方式,不同标准的规定,其诉讼方式基本和成年人一样对待,以致有犯罪嫌疑就刑拘,符合犯罪构成就逮捕,抓了放了都合法。

(二)一部分执法人员的观念陈旧,对法律、刑事政策学习不深,理解不透,对犯罪未成年人实行司法保护的认识不足。实践中,有的司法机关和个别司法人员把握不好如何具体落实对少年犯的“方针”和“原则”:怕做不好教育工作,怕被责怪打击不力,怕被从轻处罚的或免除处罚的再犯罪承担责任。所以就出现了有犯罪嫌疑就抓,符合基本犯罪构成的就逮捕、就给予刑罚处罚的就案办案的简单工作方法。

(三)执法部门的领导对少年犯的司法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一些关于办理少年刑事犯罪案件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工作规程,但实践中贯彻不力,如上级要求成立少年法庭,但现在基层法院基本上是没有少年法庭,各级各部门设有一些办理少年刑事犯罪案件的组织或人员,但这些组织和人员所做的工作和其他工作没有什么区别。高法对少年犯从轻、减轻和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实践中争论很大,适用很少。刑事判决书基本上没有引用过《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等条款。日常工作中没有将少年犯的司法保护工作作为一项专门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而是和其他刑事犯罪案件同等要求、同等管理、同等目标。定论、定性等认识也是同一标准。

三、几点建议

为切实贯彻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将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落到实处,针对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制定不同于成年人的犯罪标准

制定的标准以既不放纵犯罪,又能警惕他人,还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接受为原则。

1、以犯罪手段作为定性依据的,应增加规定犯罪情节和一定的后果作为未成年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如抢劫罪,我国刑法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这其中的“暴力”和“胁迫”没有规定程度,公私财物也没有要求数量。司法实践中有类似案例:如行为人对受害人打一耳光,叫把钱拿出来,受害人摸出一元或五元钱,对这一行为以抢劫定罪;又,行为人将受害人的手捉住,对受害人搜身,搜得人民币十元,对这一行为定抢劫罪;还有,行为人对受害人打了几巴掌或几拳头,叫拿钱,结果受害人没钱,搜身也无所获,即踢受害人腿一下,骂“穷鬼”,对这些情节以情节恶劣定抢劫罪。以上这些行为都符合刑法263条的规定。但笔者认为,上述行为,对思想幼稚的未成年人,特别是14岁至15岁的少年人,定抢劫罪是极不合理的,细分析是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因此,建议立法机关或有司法解释权的机关对抢劫罪作如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没有对受害人造成损害或不足以造成损害的,获取财物在20元以下的,不认为是抢劫罪”。

2、以数额定罪的,应明确规定与成年人的不同起刑标准。如盗窃罪,建议这样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盗窃数额大于当地犯罪起点数50%的,应认为是盗窃数额较大;偶然盗窃一次,其数额超过当地犯罪起点数1倍的,应认为是盗窃数额较大。”如我地盗窃较大的起点是700元,未成年人1000元,偶然盗窃一次1500元,比较符合实际,不致放纵犯罪又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优待,会得到群众支持拥护。

3、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时,其减处幅度应大于成年人。(1)如犯罪情节轻,社会危害不大,又有投案自首,就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以犯罪论处。(2)对预备犯、中止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共同犯中的胁从犯,只要具备犯罪情节轻、悔罪表现好,就可以免除处罚或不以犯罪论处。(3)对初犯、偶犯,如果犯罪情节轻,又悔罪表现好,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就可免除处罚。

(二)建议规定一些不同于成年人的诉讼程序

1、讯问未成年人时,除有碍侦查,或有损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未成年人不愿让其家长知道的以外,都应通知其家长或监护人到场;

2、对犯罪未成年人,除确有行凶、逃跑、自杀,可能会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以外,不予刑事拘留;家庭有取保条件并能保证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可不采取逮捕措施;

3、应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的一贯表现和其犯罪原因进行实地调查,其调查情况可作为处罚依据。

(三)检察机关应实事求是,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为原则,充分运用好不起诉权。控制不起诉率是不科学的,是执法不严肃的表现。不起诉标准应是法定标准。检察机关应对那些犯罪情节轻、社会危害小,又有悔罪表现,有法定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主观恶性不深,潜在社会危害性小的未成年人都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四)建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成立回访考查帮教组织。对各自作出决定的或依法归自己管理的未成年人犯,定出回访考查制度,落实措施,定出责任。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大修涉及哪些内容

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大的修订,与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增加最多的是对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的处理,特别是在14岁以下未成人取实施手段残忍、后果严重、影响恶劣凶残的犯罪,因未达刑事责任承担年龄而不受刑事处罚的修订,处理未成年人侵权、犯罪更加贴近实际,在司法过程中具有操作的空间,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

三、未成年人发生交通事故如何承担责任

未成年人发生交通事,一般由其法定监护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8日 09:5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亟待完善司法保护
    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上,我们要注重的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司法保护也是不能忽视的。本文就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方面做出阐述。(一)完善法制体系。我国虽有大量法律确实涉及到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问题,但真正以未成年人为保护对象的法律只有两部即《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他法律基本上只有个别条款涉及。因此,虽然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已经初具体系,但由于法律数量少,规定粗糙,在内容上仍存在不少空白。加强立法,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建立起内容详尽,相互协调的法律体系。同时,加强行政立法,规范政府部门职责。《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互联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对于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吧无照经营和超时营业等加以禁止;但是,还有那么多不适宜未成年人出入的娱乐场所,仍有很多毒害未成年人的书报、音像制品充斥未成
    2023-06-06
    89人看过
  •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保护现状
    未成年犯在我国是指已满14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人。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保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弃除未成年人构成累犯制度1997年《刑法》所确立的累犯制度未将未成年人予以排除,而是在同等条件下与成年人构成累犯,因此,未能突显出对未成年人的刑法保护。为此,《刑法修正案八》第6条规定,将刑法第65条第1款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修改的内容仅在原有条款的基础上增加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而实质上则是从原有的累犯制度中,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一并划归不成立累犯的范畴。质言之,犯
    2023-06-06
    185人看过
  •  性侵犯罪者: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惩罚
    本文介绍了强奸罪在法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犯罪主体的限制。强奸罪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犯罪主体属于在14周岁时已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男子。同时,妇女可以成为强奸罪的教唆犯、帮助犯、间接正犯和共同实行犯。然而,在共同犯罪情况下,妇女教唆或帮助男子强奸其他妇女的,应以强奸罪的共犯论处。强奸罪在法律上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其犯罪主体属于特殊群体,即在14周岁时已经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男子。一是因为妇女不能对妇女实施“奸”的行为,本罪的单独实行犯只能是男性。二是妇女可以成为强奸罪的教唆犯、帮助犯、间接正犯和共同实行犯。但在共同犯罪情况下,妇女教唆或者帮助男子强奸其他妇女的,以强奸罪的共犯论处。 强奸罪间接正犯:男子强奸罪间接正犯是指利用他人的身体、智力或社会地位等,使他人遭受性侵犯的行为。而男子则是指男性。在强奸罪中,男子可以作为间接正犯,即利用男子的身体或智力等,使女子遭受性侵犯。这种行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2023-08-28
    190人看过
  • 未成年保护的法律法规2022,未成年犯罪构成累犯吗
    一、未成年保护的法律法规20222022关于未成年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宪法》等等。我国保护未成年的法规有很多,宪法、刑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规定。另外,我国还特别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二、未成年犯罪构成累犯吗未成年犯罪不构成累犯。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第六十六条【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
    2022-06-16
    319人看过
  • 浅谈《公司法》修改中的中小股东保护
    中小股东保护是公司法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国公司法修改的重心之一。中国公司法实施十年,各种公司组织快速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公司大股东压制中小股东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并在各种公司中程度不同地存在,尤其在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完全操纵公司,掏空公司资产,普通公众投资者被任意宰割的情况更是十分的严重。对中小股东的特别保护,已经成为现代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其重要的理论根据在于对资本多数决原则的辨证认识和分析。资本多数决本是无可争议的法律原则和表决机制,是公司法最可选择的公平手段。这一原则对于保护大股东的投资热情、平衡股东间的利益关系和提高公司决策效率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股东平等的基本体现。然而,资本多数决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它不过是公司法无奈的选择,其实多数决本身就意味着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制和强迫。对资本多数决的逻辑分析表明,多数决的结
    2023-06-09
    363人看过
  • 犯罪动机浅谈
    犯罪动机
    心理结构和人生观(两者互有联系又有差异)两方面因素的存在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思想根据,但它们各自并不当然与犯罪行为发生直接的联系,它们还须通过犯罪动机的形成才能显示出产生犯罪的原因作用。犯罪动机直接作用于犯罪行为。犯罪动机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推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上述两方面个体原因的结晶,是内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纽结点。犯罪动机一旦衍生出罪过,犯罪行为便同时实施。罪过是刑法上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属于刑法学范畴。犯罪动机刑法学虽涉及但一般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基本属于犯罪学(犯罪原因论)范畴。可见,犯罪动机又是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纽结点(临界点)。(一)犯罪动机的形成。1、动机的概念动机一词的原义是引起动作。关于动机的概念,学术界有很多分歧。一般认为,动机是指激起个体活动,使活动按一定目的进行,以达到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心理过程。简言之,动机是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心动因。心理学
    2023-06-11
    189人看过
  • 浅谈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有哪些
    关于盗窃罪的犯罪客体范围,通常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的财物:第一,涉及到公共或私人的财产,这其中不仅包括货币、贵重物品、动产以及不动产等等具体形式的财产,如现金、珠宝首饰、车辆、房产等在内;其次是那些不具有形体,却同样具备经济价值属性的财富,如电能、燃气、石油天然气等无形财产;最后则是他人基于法律规定所归属或占有之财物,具体表现为租赁物、保管物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24-08-17
    108人看过
  • 浅谈教唆犯的未遂形态
    教唆犯是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人,教唆犯本身不直接实行犯罪,而是故意唆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而进行犯罪,教唆犯与被教唆者之间构成共同犯罪。而其中的教唆未遂问题是刑法学中颇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刑法学界对教唆未遂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些争议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相关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的展开,本文在评价国内外刑法学界关于教唆未遂和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唆犯的未遂问题,是关于共犯中教唆犯成立犯罪未遂的范围以及可罚性与处罚程度的问题。而刑法学家对该问题的争议颇多,甚至与未遂交所、陷害教唆相混淆。(一)大陆法系关于教唆未遂问题的观点在大陆法系,特别是德日刑法中,教唆犯的未遂指的是教唆人的教唆行为已经实施,而被教唆人作为正反尚未着手实行犯罪。对于教唆未遂的教唆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处罚,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的观点截然不同。1、共犯从属性—否认教唆未遂德国学者耶塞克认为,共犯是以依赖于故意之正犯的存在而
    2023-06-11
    277人看过
  • 浅谈贪污罪未遂
    犯罪未遂
    一、我国刑法规定了对贪污罪的认定标准和处罚原则,但对贪污罪未遂未作任何规定1979年刑法没有设立贪污贿赂罪违章,而是将贪污罪、受贿罪等贪污贿赂犯罪分别规定在侵犯财产罪、渎职罪等有关章节中。历史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贪污犯罪率逐年上升,1988年1月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把贪污犯罪和贿赂犯罪并为一类犯罪,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为把贪污贿赂犯罪归并为单独一类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同时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都专门制定了反贪污贿赂方面的法律,说明贪污犯罪这一腐败犯罪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多数立法专家主张将贪污贿赂犯罪单独设立一章予以规定,并在新刑法中得到落实,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突出刑法关于反腐败的锋芒,有效地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
    2023-06-03
    208人看过
  • 突出司法保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秀英区检察院未检科着力突显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取得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树立优先保护、平等保护的核心理念,强调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权益维护。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深且平时表现良好,通过学校、家庭教育可以挽救的未成年人,采用非监禁刑、非刑罚化的处理方式,让其感受到人性化的关爱和保护。将教育挽救工作贯穿诉讼全程,合理利用提审、庭审及帮教回访等诉讼环节,结合案情及未成年人特点,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感化、挽救,彰显对未成年人涉罪群体的特殊关爱。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请逮捕的,要求公安机关对其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帮教条件等进行全面调查,形成社会调查报告后随案移送。健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机制,结案一个月内及时将案卷归档封存。
    2023-06-06
    280人看过
  •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犯罪侵害的方法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采取如下方式进行预防:(一)自身预防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二)家庭预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三)学校预防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应该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该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2、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个人的亲密关系,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更具体地说,学校能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犯罪的性质、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犯罪的种种后果、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情况以及预防犯罪的方式。”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能够受到良好的
    2023-07-15
    485人看过
  • 浅谈在日外国人犯罪
    外国人犯罪
    《日本是不是天堂》为长篇纪实性文学,本书努力尝试和打破生硬的文学体裁分类之束缚,将传统的报告文学及诗歌、散文有机地融和到一处,从而使一个全新的文学体裁横空出世。本书以在日华人同胞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视角,在讴歌满怀报国之志之仁人志士的同时,也为拥天堂之梦而冒昧来日,淘金未成却荒废青春者振腕惋惜。揭开日本的天堂之说,奉劝华人同胞科学地踏上日本的求学、求职之旅,便是笔者著书的初衷。近几年,日本各大媒体大肆渲染外国人在日犯罪率如何高,一些华人报纸也对此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评说。实际在某种程度上,在日外国人犯罪率如此高,是与日本制定的专套外国人犯罪的入管法分不开的。在日本的入管法中,有一项有关限定外国人打工的法律。一般来说,持就、留学签证的学生,一周内只允许工作二十八小时,还有一些在留资格的外国人也是如此待遇。一周二十八个小时的工作,对于所有就、留学生来说,其收入只能够吃饭和交房租,根本就没有交学费的
    2023-06-11
    85人看过
  • 浅谈强奸犯罪中的未遂与中止
    我国《刑法》第二十三、第二十四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没有把犯罪完成,即犯罪分子主观上所追求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二者的区别在于: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后,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和着手实施的过程中;犯罪未遂是被迫的,而犯罪中止是自动的防止了犯罪的结果。如何正确区分犯罪未遂与着手实行犯罪后中止,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犯罪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行为人本意的因素。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来看,意志以外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一是犯罪分子本人自身原因,包括犯罪分子身体状况、力量大小、犯罪技巧等;二是犯罪分子本人以外的原因,包括被害人反抗、逃避,第三者的发现而相救或制止,自然力的影响等;三是犯罪
    2023-06-12
    380人看过
  •  未成年人保护:刑法如何应对拐卖儿童犯罪
    拐卖儿童判刑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 拐卖儿童者, 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以罚款; 2. 拐卖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拐卖儿童三人以上的, 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以罚款或没收财产; 3. 情节特别严重的, 判处死刑, 并处以没收财产。拐卖儿童判刑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拐卖儿童者,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2.拐卖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拐卖儿童三人以上的,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或没收财产;3.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处死刑,并处以没收财产。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特征如下:1、侵犯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利与人格尊严;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或者偷盗婴幼儿的行为;3、主体为一般主体;4、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出卖的目的。 拐 卖 小 孩 会 受 到 怎 样 的 刑 罚 ?根据素材1,拐
    2023-09-17
    353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什么是犯罪?谈谈你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认识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02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具体讲就是刑法总则第十三条规定的概念。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代不可忽视、应受高度重视的问题,未成年可塑性很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上担着重任。未成年犯罪,首当其冲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纠正其错误行为,以防误入歧途。在教育手段与方法方面,应该慎重选择,过于严厉或许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排斥,反而适得其反,过于温和,有可能效果
    • 未成年保护法对未成年犯罪有何规定
      陕西在线咨询 2024-09-06
      第十七条规定,凡年满十六岁的人,均应承担其所触及的罪行所对应的刑事责任。而年龄介于十四至十六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如触犯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并导致他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恶劣罪行者,亦须对其行为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年龄介于十四至十八岁之间的未成年人犯罪,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若因未满十六岁而无法进行刑事处罚,则需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情况下,政府
    • 未成年人保护法如何规定针对未成年犯罪行为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11-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应当承担其所犯之罪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对于年龄在十四至十六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如果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并导致他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恶劣罪行,也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年龄在十四至十八岁之间的未成年人犯罪,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若因未满十六岁而无法进行刑事处罚,则需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
    • 司法机关主动保护未成年人的证据,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什么责任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1
      司法保护和诉讼没有关系也和非诉讼没关系所谓的司法保护是指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2、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公安
    • 2022年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
      甘肃在线咨询 2022-11-12
      1、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就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调整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公民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各项活动的专门法律。 2、中国未成年犯罪保护法内容包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以及总章和附则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