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债务的转移效力是,如果债务人经债权人同意的,并且与第三方依法协商一致的,转移行为有效。债务人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的转让其债务,并且从债务也可以依法进行转让。
一、专利转让注意事项
1、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
(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
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
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2、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
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二、民法典债务转让未经保证人同意可以转让吗
债务转让经债权人同意就可以了。不需要经过保证人同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三、民法典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让是否有效
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让无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
无效合同债务如何认定
363人看过
-
债务转移属于合同转移吗
279人看过
-
债务转移债务确认书
465人看过
-
转移债务如何有效
105人看过
-
债务转移的有效要件如何规定
210人看过
-
债务转移:父亲债务如何转移给其他亲属?
260人看过
债权转让也叫债权让与,是指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享有的债权全部或者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 债权转让是债的关系主体变更的一种形式,它是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情况下,通过协议将债的关系中的债权人进行变更。... 更多>
-
为躲避债务,如何认定把转移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06在不涉及他人的离婚案件中,由以个人名义举债的配偶一方负责举证证明所借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证据不足,则其配偶一方不承担偿还责任。在债权人以夫妻一方为被告起诉的债务纠纷中,对于案涉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认定。如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承担偿还责任。相关法条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
-
如何认定债务人将合同权利转移给第三人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22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1、须有有效债务存在。 2、被转移的债务应当具有可转移性。 3、第三人须与债务人就债务的转移达成合意。 4、债务转让须经债权人的同意。
-
非法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怎么认定,如何认定非法转移财产逃避债务重庆在线咨询 2022-11-27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在借款后,将自己的财产转移给他人,制造没有偿还能力的假象。给债权人顺利行使债权造成极大的障碍,也是对最基本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践踏。那么非法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怎么认定,如何认定非法转移财产逃避债务?
-
xx债务转移的认定条件新疆在线咨询 2023-04-03债转股顾名思义即债权转化股权种债务重组处置良资产用式债转股般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投资主体商业银行原良信贷资产――企业债务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股权企业债务转家资本金企业债务笔勾销由原债权债务关系转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持股与持股、控股与控股关系由原本付息转变按股红债转股实施般起两作用:降低银行良贷款率;二帮助企业杠杆减轻经营压力股市股灾供给侧改侧改革疑都都围绕着杠杆进行应债转股功效两则《意见》
-
怎样认定躲避债务转移债务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0在不涉及他人的离婚案件中,由以个人名义举债的配偶一方负责举证证明所借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证据不足,则其配偶一方不承担偿还责任。在债权人以夫妻一方为被告起诉的债务纠纷中,对于案涉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认定。如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承担偿还责任。相关法条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