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解决纠纷的途径,一般来说,当事人经过仲裁程序后,即使对仲裁裁决不服,也不能再提起诉讼。但是,中国的劳动仲裁有些特殊的地方,依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要先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制度是指民(商)事争议的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选定的第三者根据一定程序规则和公正原则作出裁决,并有义务履行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仲裁通常为行业性的民间活动,是一种私行为,即私人裁判行为,而非国家裁判行为,它与和解、调解、诉讼并列为解决民(商)事争议的方式。但仲裁依法受国家监督,国家通过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程序的制定以及仲裁裁决的执行和遇有当事人不自愿执行的情况时可按照审判地法律所规定的范围进行干预。因此,仲裁活动具有司法性,是中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仲裁机构和法院不同。法院行使国家所赋予的审判权,向法院起诉不需要双方当事人在诉讼前达成协议,只要一方当事人向有审判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经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必须应诉。仲裁机构通常是民间团体的性质,其受理案件的管辖权来自双方协议,没有协议就无权受理。
行政仲裁与民事仲裁区别
1、行政仲裁与民事仲裁区别在于解决纠纷的机构性质不同法院代表国家介入;当事人不可以选择法官民间组织介入;当事人可以选择仲裁员
2、审理及裁决公开与否不同以公开审判为原则审理及裁决原则上均不公开
3、解决民事纠纷的范围不同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民事纠纷合同纠纷以及其他涉及财产权益的纠纷
-
劳动仲裁裁决:最终解决途径?
348人看过
-
劳动人事仲裁解决途径:仲裁庭的审理与裁决结果
424人看过
-
人事争议解决途径:仲裁与劳动仲裁的比较
55人看过
-
劳动人事仲裁过程:仲裁裁决的执行途径
483人看过
-
挑战仲裁裁决的法律途径
480人看过
-
仲裁与诉讼:解决纠纷的不同途径
189人看过
仲裁制度是指纠纷双方在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达成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予以裁决,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和平解决争议的方法,其形式是当事人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给一个独立的仲裁人(或一组仲裁人),基于事实公正地进行裁决。仲裁... 更多>
-
劳务费纠纷的解决途径:诉讼或仲裁山西在线咨询 2024-11-06解决因劳动关系引发的薪资拖欠问题,可以采取起诉或仲裁这两种方式。具体应根据争议的性质及当事人意愿进行选择。以下是对此类问题的详细介绍: 对于劳动关系引发的薪资拖欠事件,根据中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者应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则可以进一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对于个人间的劳务关系导致的劳务费用拖欠,劳动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某些特殊
-
经济纠纷解决途径及仲裁的适用范围湖南在线咨询 2023-10-05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包括: (一)双方协商处理解决经济纠纷 在发生经济纠纷后,买卖双方心平气和坐下来协商,违约一方当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对方弄清是非曲直,能够理解自已违约的原因。必要时,双方各自作出一定让步,最后达成和解,消除分歧。 (二)他人调解处理解决经济纠纷 经济纠纷发生后,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由,不能达成谅解,需要双方都非常信任的第三方居中调解。 调解在性质上与协商并没有本质
-
仲裁协议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有哪些?辽宁在线咨询 2024-12-01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如果纠纷双方未能在协商中达成一致,不愿通过调解解决问题,或者协议中没有约定仲裁或者约定不明,则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诉讼是指纠纷当事人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另一方当事人以解决纠纷的形式。根据《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通过仲裁解决。不过,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审判尺度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别,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在
-
企业不履行仲裁书,解决途径有哪些?天津在线咨询 2024-12-08如果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结果遭到公司方面的强烈否认和抵制,相关权利人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根据该法的规定,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事判决和裁定时,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完全履行其义务。 如果有一方坚决拒绝履行,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或者在审判长不能亲自强制执行的情况下,要求将案件移交给执行官来继续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
-
人事争议仲裁的管辖权问题及其法律解决途径安徽在线咨询 2024-11-30人事争议仲裁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相结合的原则。市级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以下人事争议仲裁案件:(一)与中直、省直驻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有关的人事争议仲裁案件;(二)与市驻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有关的人事争议仲裁案件;(三)涉及本地区两个以上县(区)的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四)在本市有重大影响的人事争议仲裁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