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判刑后,亲属和监护人要携带从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的与服刑人员关系的证明,并持本人的身份证,在规定的日期去探监。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但不允许同朋友会见。
一、无期徒刑可以探视吗?
无期徒刑可以探视。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会在监狱里服刑,服刑期间,按照规定,罪犯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还可以与他人通信,但是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与他人通信,但是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检查。监狱发现有碍罪犯改造内容的信件,可以扣留。罪犯写给监狱的上级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件,不受检查。第四十八条规定,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
二、判决后是否可以见面
犯罪分子被判决有罪后,在服刑期间是可以由亲属进行探视的。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与他人通信,但是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检查。监狱发现有碍罪犯改造内容的信件,可以扣留。罪犯写给监狱的上级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件,不受检查。
三、监狱会见亲属关系证明
到监狱看亲属需要到当地派出所开一张亲属关系证明,带上自己的身份证等就可以了。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可见,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接见的,因为防止服刑人员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改造不利。亲属和监护人可到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亲属关系证明,内容只要写明,本人姓名,同服刑人员是什么关系即可。
-
诈骗罪被判刑如何探监?
257人看过
-
2022判刑多久后可以探监,探监需要什么手续
207人看过
-
诈骗案判刑之后不还钱如何办
63人看过
-
诈骗罪立案后能探监吗?
240人看过
-
办理经济诈骗案件立案手续的步骤
318人看过
-
探监的手续是怎样的?
489人看过
探监指去监狱探望服刑的人,指看望被囚禁的人。只有罪犯的亲属和监护人才能行使探监权。 罪犯的近亲属一般应当拿着与犯罪分子的关系证明和自己的身份证明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监狱探监。罪犯会见一般每月1次,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宽管级罪犯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况... 更多>
-
诈骗案件中家属怎么办,诈骗犯被抓后,如何办理,诈骗罪的立案手续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28涉嫌诈骗罪的共犯或破坏通信设施方面的犯罪刑事案件,判决生效前只有律师才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家属可以考虑委托律师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认真了解整个案件的具体经过以及了解其对公安机关的口供等。如果案件移送到了检察院、法院的话,辩护律师可以去检察院、法院阅卷,调取侦查机关所指控的本犯罪嫌疑人及其他同案犯的口供、书证、物证等相关证据,做深入研究后拟定好辩护方案,开庭的时候确定好为被告人做无罪、罪轻、减轻、
-
判刑多久后可以探监,探监需要什么手续澳门在线咨询 2023-03-05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依法判处刑罚后,应当在一个月内送交服刑地执行。判决一生效就可以探望,一审10 日后,二审宣判当天。《监狱法》规定罪犯服刑期间可按规定会见亲属,并没有明确具体日期,可按各监狱规定执行。 亲人需要办理如下程序才能探视: 1、要携带相关身份证明,如身份证和户口本,并到相关派出所/公安局开具与服刑人员的关系证明。一般来说只有服刑人员直系亲属允许探监,旁系亲属和朋友除非关系特殊(如为服
-
律师刑事案件判决后怎样去探监?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26普通朋友是可以探监的,到不同的地方探监,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你的情况应该是属于到监狱中探望服刑的朋友。探监须符合以下条件:证件条件。各监狱要求在探监时,出示以下证件:1.身分证件(包括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户口本、户籍证明、军官证、士兵证等)2.当地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相关证明。现在的普遍做法是,不需要第2种证明。时间条件。这一条件规定只有的规定的探监日,才能探监。但现在的做法一般是,除法
-
刑事案件审理之后能办理退休手续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1-10-24是的,除非剥夺政治权力,否则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如果判刑剥夺政治权,就不再享受退休待遇。退休人员因犯罪嫌疑被通缉,未被定罪期间,基本养老金暂停发放。如果法院判其无罪,被通缉或羁押期间的基本养老金予以补发。以下情况可以处理退休:(1)男干部、工人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50岁、连续工作年数或工作年数10年。(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
-
刑事案件要办理的信用卡诈骗案件怎么判刑河南在线咨询 2023-05-24当事人以办理信用卡为名,实施诈骗的,构成诈骗,判刑根据以下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