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断是诈骗罪行为
判断是诈骗罪行为的方式如下:
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2.客体要件是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属于此罪的客体。因为法律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为故意,而不是过失。
二、诈骗罪判刑怎么判
诈骗罪判刑标准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诈骗罪判刑后需要还钱吗
诈骗罪判刑后还是需要还钱的。刑罚是刑事责任,还款是民事责任,只要有偿还能力当然要还。但如在判决前还,可作为酌定从轻处罚的依据,在判决后服刑期间可能作为有悔罪表现的依据,与其他情节相结合,对是否减刑产生影响。
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犯本罪的,根据诈骗数额的大小,除了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主刑外,同时应当并处罚金或没收个人财产等附加刑。刑事责任的承担,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追赃或退赃不到位的,刑事判决书中一般会责令犯罪分子退赔的。
-
诈骗未遂是否构成犯罪行为如何判断
75人看过
-
如何判断“碰瓷”行为是侵权还是诈骗?
115人看过
-
欺诈行为的法律定性,如何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
500人看过
-
如何判断哪些贷款行为属于贷款诈骗罪?
451人看过
-
哪些行为属于婚姻诈骗如何判断
341人看过
-
诈骗金额为一万多如何判断罪责?
278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欺诈行为如何判断是否属于经济诈骗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11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尚未设立专门的经济诈骗罪项目,而是将诈骗罪作为单独的条文进行规定。关于本罪的构成要件,请参阅以下说明:首先,本罪犯罪的主体为自然人,无需特殊身份;其次,在主观方面,本罪需具备故意,过失则不能构成本罪;接着,本罪所侵犯的客体包括广大民众的财产权益及社会治安秩序;最后,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数额较大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以罚款;数额巨大或有其
-
如何将诈骗行为定性为诈骗罪? 如何将诈骗行为定性为诈骗罪?河南在线咨询 2024-11-13在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内,尚未有关于“骗取国家资金罪”的相关规定。如果个人或组织通过欺骗手段试图获取国家资金,其行为可以归类为诈骗犯罪。在这种情况下,涉案人员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刑罚。如果犯罪所得金额达到人民币三千元及以上,即符合了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则需要以诈骗罪论处。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
-
诈骗罪如何判刑? 诈骗行为应如何量刑?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24【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法定基准刑参照点】 (一)诈骗不足4000元的,为罚金刑;4000元以上不足5000元的,为管制刑;5000元的,为拘役三个月,每增加167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1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二)有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 一,拟处拘役刑的,升格为有期徒刑;拟处管制、罚金刑的,升格为拘役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定
-
信用卡诈骗罪有哪些行为,如何判断信用卡诈骗罪有哪些湖南在线咨询 2022-04-07信用卡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它侵犯的是信用卡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它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信用卡诈骗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所谓伪造的信用卡,是指模仿信用卡的质地、模式、版块、图样以及磁条密码等制造出来的信用卡。所谓使用,是指以非
-
如何判断合同诈骗罪是怎样的?上海在线咨询 2023-07-16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以签订合同的方法骗取财物的行为,认定行为人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在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者担保,故意制造假象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觉,“自愿”地与行骗人签订合同,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这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在客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