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破产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不仅要实施虚假破产的行为,而且要给债权人和其他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失,才构成本罪。虚假破产罪是指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一、虚构债权债务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虚构债权债务的行为触犯法律。没有虚构债权债务罪。但虚构债权债务可能涉及犯罪,构成其他罪名。
比如虚构债权债务侵占公司资产,涉嫌构成职务侵占罪;串通他人虚构债权债务也可能构成诈骗罪。
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债务等方式实施虚构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他人利益的,涉嫌构成虚构破产罪。与此同时,虚构债权债务进入诉讼程序,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
二、虚构债权债务会构成犯罪么
不存在虚构债权债务罪。但是虚构债权债务有可能涉及犯罪,构成其他罪名。
例如虚构债权债务侵占公司资产的,涉嫌构成职务侵占罪;串通他人虚构债权债务的也可能构成诈骗罪。
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等,实施虚构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他人利益的,涉嫌构成虚构破产罪。同时虚构债权债务进入到诉讼程序中,有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
三、妨害清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妨害清算罪,一般有三个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1、犯罪主体一般是进行清算的公司企业法人。但如果清算组成员与公司、企业相勾结共同实施规定的行为,也应以共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2、公司、企业在清算时,有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或者在公司、企业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的行为;
3、行为人的这种行为,严重损害债权人或其他人利益的,才构成犯罪。
-
怎么认定虚假破产罪,虚假破产罪如何量刑?
401人看过
-
法院一般如何认定虚假破产罪
141人看过
-
破产案件如何定性:虚假破产罪?
234人看过
-
虚假破产罪后果
447人看过
-
诉讼中如何认定是不是虚假破产罪
215人看过
-
现行刑法如何规定虚假破产罪?
271人看过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构成共同犯罪,需要参加人的犯罪意思互相沟通,而加功于他人犯罪的,即使没有与他人沟通也能成立某种共犯,... 更多>
-
虚假破产罪如何认定, 怎么认定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06一、如何认定虚假破产罪(一)本罪的行为构成1、本罪承担刑事责任的只是犯罪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而且行为人必须具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直接故事,过失则不构成本罪。2、本罪的主观主面只能是出于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虚假破产罪是在一种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利用特定手段实施的欺诈行为,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明知其行为会导致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受到损害的,但仍采取隐瞒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等多种
-
如何认定虚假破产罪, 虚假破产罪与破产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是怎样的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14一、如何认定虚假破产罪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公司、企业的破产制度和债权人或者其他人的合法权益。破产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破产法所保护的破产秩序;债权人或者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则主要是指财产权利。2、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假债务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财产、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和其他人利益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由任何公司
-
怎么认定构成新刑法虚假破产罪北京在线咨询 2022-06-16新刑法虚假破产罪既遂的判决: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二规定,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
-
怀疑借款人是假破产的,问虚假破产罪认定标准?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241、虚假破产罪主观故意的认定本罪的主观主面只能是出于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虚假破产罪是在一种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利用特定手段实施的欺诈行为,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明知其行为会导致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受到损害的,但仍采取隐瞒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等多种手段,积极转移和处分财产,造成资不抵债的假象,从而实施破产。 2、注意区分一罪与数罪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往往会实施多个行为将大量资金隐匿或转移,然后伪造有
-
如何认定虚假破产的程序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二【虚假破产罪】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