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店里养狗咬人店主有责任吗?
有。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一般的赔偿就是医疗费(已支付则不再承担)、住院伙食补贴(按出差伙食标准)、适当的误工费(根据医嘱休息时间或鉴定)、适当的营养费(按医嘱或鉴定看需要)、交通费(看收据)、后续治疗费(如果需要)等。
二、被狗咬伤怎么赔偿
赔偿范围包括所有的损失,包括打狂犬病疫苗和球蛋白的钱,其他医疗费用,被撕咬坏的裤子的钱,如果还有其他后续治疗费用的,后续医疗费用也要他们赔偿,就医的交通费、餐饮费,营养费。等等,这些东西都以发票为准,注意保留发票。应以实际发生的损失索赔,比如:医疗费、误工费、交通费等;因精神蒙受痛苦,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可以自行斟酌确定。
要求赔偿时,可以参考人身损害赔偿项目及标准:
1、医疗费
药费诊疗费住院费其他
2、误工费
(1)有固定收入按固定收入计算赔偿
(2)无固定收入(受害人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
公式=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xx(元/年)×误工期限(天)÷365(天)
(3)无固定收入(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
公式=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x(元/年)×误工期限(天)÷365(天)
3、护理费
护理人员有固定收入(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赔偿
护理人员无固定收入:按近三年平均年收入xx(元/年)×误工期限(天)÷365(天)
护理人员无收入或雇佣护工当地护工:按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元/天)×护理期限(天)。
护理期限:
(1)护理至受害人恢复自理能力为止;
(2)因伤致残不能恢复的,护理期限结合受害人年龄、健康状况等确定合理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4、交通费
正式票据所载实际交通费用之和(包括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交通费用,票据所载事项应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吻合)
5、住院伙食补助费
(1)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2)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此时住院伙食补助费还包括受害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
-
酒店就餐被狗咬犬主不明店主赔
470人看过
-
孕妇遭狗咬流产店主赔
452人看过
-
停车场的狗咬人狗主人有责任吗
430人看过
-
酒店就餐被狗咬可否要求店主赔偿
446人看过
-
宠物店狗咬人怎么办
266人看过
-
主人对狗咬人有没有责任?
86人看过
精神损害赔偿:自然人因人身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损害或者遭受精神痛苦,赔偿义务人向受害人本人或者受害人近亲属支付的费用。 人身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是侵犯下列权益: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3、人格尊严权... 更多>
-
野狗跑到超市咬人店主要担责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2-09-14宠物狗惊吓咬人怎样担责宠物狗受惊吓咬人,主人没有任何过错也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吗《侵权责任法》规定,除非主人能够证明损害时由受害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都要承担赔偿责任。法律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宠物狗受惊吓咬人的,主人要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即主人即使没有任何过错都要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是受害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话,可以免除或者减轻
-
-
狗在宠物店寄养被狗咬死了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061.您将宠物寄养在宠物店,构成一种保管合同关系,自您把宠物交给宠物店时,合同成立,宠物店应该按照合同约定照顾好您的宠物。 2.如果因为宠物店的看管不当,造成了您宠物的生病和死亡,宠物店是应该承担责任的,这既是违反合同约定也是侵权。 3.您需要对宠物店的过失进行举证,提供能够证明宠物店的照看不当进而导致了您的宠物的生病和死亡。
-
在宠物店把狗狗的毛狗咬伤老板赔偿给主人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221、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该规定中被侵权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主要体现在被侵权人的行为与动物伤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有其其他第三人原因导致的伤害(包括动物所有人唆使动物的行为),否则不能适用该条规定。2、你所讲的案件,被侵权人与狗的伤害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你不存在故意和重大
-
住在房里被狗咬伤房主有责任吗浙江在线咨询 2022-01-06房主需要承担责任。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还需要增加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具体金额需要结合伤残等级、户籍居住、住院情况、家庭情况等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