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罪是指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骗取较大的公私财物,具有直接故意并希望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欺诈罪适用于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如有特定规定则依照规定处理。
欺诈罪的标准:
1、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骗取较大的公私财物;
2、在主观方面,具有直接故意,并希望非法占有公私财物;
3、本罪适用于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如有特定规定则依照规定处理。
欺 诈 罪 认 定 标 准 : 借 款 型 诈 骗 罪 如 何 认 定 ?
欺诈罪认定标准:借款型诈骗罪如何认定?
借款型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手段向他人提供借款或者贷款,使对方遭受损失的行为。在认定借款型诈骗罪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主观要件: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即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 客观要件:使用欺骗手段向他人提供借款或者贷款,使对方遭受损失;
3. 数额要件:诈骗数额较大,达到法定的数额标准;
4. 贷款型诈骗罪:使用诈骗方法取得贷款,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遭受损失;
5. 关系型诈骗罪: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使他人遭受损失。
综上所述,借款型诈骗罪的认定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数额要件以及贷款型诈骗罪和关系型诈骗罪等细节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情况,综合分析,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欺诈罪和借款型诈骗罪是两种不同的罪名,但都涉及到欺诈行为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在认定借款型诈骗罪时,需要考虑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数额要件以及贷款型诈骗罪和关系型诈骗罪等细节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情况,综合分析,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贷款诈骗罪依据什么进行认定
375人看过
-
婚姻欺诈的法律依据
470人看过
-
分析公司欺诈罪的法律依据
146人看过
-
借款合同欺诈的认定依据与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177人看过
-
欺诈性贷款罪如何界定?
303人看过
-
诈骗罪的定性根据什么法律
99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欺诈合同是什么法律依据贵州在线咨询 2022-11-25合同欺诈简单的来说就是指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履行合同或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间,通过隐瞒真相、设定陷阱、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 合同欺诈行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表面上是合法的,行为人通过订立、成立、履行合同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本质是非法的,行为人的行为破坏了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对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诈行为的二重性使合同欺诈行为成就的合同在法律上
-
合同诈骗如何认定与合同欺诈认定的法律依据海南在线咨询 2023-09-13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的认定主要看两者的主观目的。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合同形式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合同欺诈行为中,行为人是意图通过合同的履行而实现不法利益。
-
价格欺诈的法律依据澳门在线咨询 2022-08-10消费者打假价格欺诈按照《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这种价格违法行为通常称作价格欺诈行为,又称欺骗性价格表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价格欺诈行为主要体现在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价格承诺三个方面。2021年发改委严打价格欺诈,出台禁止价格欺诈新规,明确电商
-
欺诈发行债券罪的法律依据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03欺诈发行债券罪构成既遂的判刑在《刑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非法募集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
什么叫合同欺诈法律依据云南在线咨询 2023-11-28合同欺诈就是指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故意采用欺骗的方法; 如故意陈述虚假事实、隐瞒真实情况等,使对方当事人陷于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违背自己的真实意识而作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从而达到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