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还未掌握”是指司法机关尚不知道犯罪发生,或者虽然知道犯罪发生,但不知道犯罪人是谁以及虽有个别线索或证据使司法机关对某人产生怀疑,但还不足以据此将其确定为犯罪嫌疑人。
2、从诉讼的角度讲,这里的“还未掌握”实际上是指“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司法机关掌握案件的线索和证据能否确定作案人可能犯某罪,是判断罪行被掌握与否的重要标准。
3、“还未掌握”与“已经掌握”界限不清时,应当疑罪从轻,即认定为“还未掌握”。
自首的认定注意什么
1、自动投案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
自首与未掌握罪行的关系
219人看过
-
关于“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和“不同种罪行”的具体认定
91人看过
-
从罪行供述条件看是限定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271人看过
-
- 掌握公司注册的关键步骤
441人看过
-
主动交待未掌握罪行是否自首?
326人看过
-
行为人对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事实,在行政监察机关主动交代的行为是否成立自首。
107人看过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针对犯罪较轻的,可免除处罚。如果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核查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 更多>
-
被捕后供认未被公安机关掌握的犯罪算自首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3-06-12如果被捕后,向公安机关如实供述的是尚未被侦查机关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犯罪行为,则成立自首;如果是供述其他人的犯罪行为(包括同案犯),经侦查机关查证属实的,可以成立立功;如果供认的其他人的犯罪行为是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等情形的,那么可能成立重大立功。
-
掌握哪些是指定监护北京在线咨询 2022-11-091、《民法典》规定指定监护是指对于监护人的确认有争议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可以指定监护人。也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指定。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二十六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
-
如何掌握法院执行手段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21一、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 二、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三、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四、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 五、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单据。 六、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
技术成果的人身权到底是谁掌握?怎么掌握?天津在线咨询 2023-02-19根据《民法典》第八百四十九条的规定,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享有在有关技术成果文件上写明自己是技术成果完成者的权利和取得荣誉证书、奖励的权利。
-
供认未被警察掌握的犯罪会成立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01根据其供认的事实内容不同可能成立自首或者立功、重大立功。如果被逮捕后,向公安机关如实供述的是尚未被侦查机关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犯罪行为,则成立自首;如果是供述其他人的犯罪行为(包括同案犯),经侦查机关查证属实的,可以成立立功;如果供认的其他人的犯罪行为是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等情形的,那么可能成立重大立功。相关法律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