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交通肇事罪缓刑判多久
如果行为人被判处拘役,则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如果行为人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则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二、交通肇事罪既遂一般要怎么判刑?
交通肇事罪既遂一般要这样判刑: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如何认定肇事逃逸行为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而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
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
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个重要因素。
4、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交通肇事罪缓刑有案底吗,交通肇事罪缓刑一般判多久
423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和交通肇事一样缓刑吗
113人看过
-
在我国交通事故缓刑一般多久
146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一般多久才能解除
341人看过
-
交通肇事撞死人判缓刑多久放人?
111人看过
-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一般会判多久
70人看过
-
交通肇事主要责任一般判缓刑山东在线咨询 2022-05-09主要责任的话最高的赔偿比例是80%,最低是60%,在司法实践中,像这样的交通肇事,如果民事部分全额赔偿,并得到受害人家属的谅解,可以从轻处罚.如果民事部分不能赔偿,就不存在从轻的情节,完全按法律规定刑期来判决.法律规定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交通肇事判决缓刑的机率很大,如果民事部分全额赔偿很在可能判处缓刑.
-
交通肇事罪一般缓刑多久,法律的规定是什么北京在线咨询 2023-10-14交通肇事罪缓刑考验期通常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若被判处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若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
交通肇事罪缓刑一般多久,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西藏在线咨询 2023-11-05交通肇事罪缓刑考验期一般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根据法律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
刑法中交通肇事罪判缓刑多久,怎么规定河南在线咨询 2023-12-10交通肇事罪的缓刑考验期可能是分为三年到七年不等,交通肇事罪并不一定就会被判缓刑,如果最终对罪犯判处了缓刑,缓刑考验期的时间长短是要结合原判刑期的。而交通肇事罪的原判刑期分为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三年到七年,甚至是七年以上的,缓刑考验期时间长短都不一定。
-
交通肇事逃逸一般可以判缓刑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27肇事后逃逸的不宜适用缓刑。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心态,因而不具有“悔罪”心理,客观上逃跑,即使其人身不受事故处理机关控制、脱离控制,不愿意承担刑事责任或不愿意对被害方予以赔偿,客观上不具有悔罪行为。因而在其归案后,即使产生了悔罪心理,实施了悔罪行为,但他们的“罪过”比起肇事后未逃逸的大得多,仅应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考虑,不宜适用缓刑。 实践中,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