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假10天扣工资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11 10:24:12 321 人看过

育儿假十天不扣工资,女职工休产假是带薪的,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用人单位是不能够在女职工产期或者是哺r期降低其基本工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女职工休产假的时候拿到的工资一般不是月薪,而是生育津贴,是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要是生育津贴低于本人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是由用人单位补足,而超出生育津贴的部分,不会扣除。育儿假需要提供生育证明。

生育证明需要以下材料:

1、结婚证、户口簿以及本人免冠一寸近照一张;

2、村民或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3、《计划生育服务证》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4、已生育子女的,应当提交由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避孕措施情况证明;计划外生育的,还应当提交处理执行情况证明。

办理生育证流程如下:

1、先填写生育证明表一式两份;

2、结婚证复印件一份;

3、户口本复印件;

4、夫妻双方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5、夫妻合影照两张;

6、以上所需证件的原件;

7、带齐以上资料到村填写审批表,然后有计生专干到计生办帮助办理生育服务证。

法律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六条

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育儿假和产假可以一起休吗

育儿假和产假可以一起休。职工参加生育保险的生育期间可以领取生育津贴,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用人单位具有年假安排权,用人单位同意的,可以与婚假一并安排休假。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

法律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4日 04:0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工资相关文章
  • 育儿假工资如何算
    法律综合知识
    一、育儿假工资如何算育儿假期间的工资按照正常出勤的工资发放。3岁以下的夫妇每年可享受总共10天的育儿假视为出勤。同时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用人单位应当保障产假和护理假的落实。不得降低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基本工资,甚至解除芳动合同。育儿假的规定有:1、不得降低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2、对于有1岁以下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在每班给予两次哺乳时间,包括人工喂养时间,每次30分钟。多胞胎情况下,每多生一个婴儿,哺乳时间增加30分钟。女职工每班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计算,哺乳时间和在单位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工作时间。女职工在哺乳期内,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延长其工作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六条职工依法享受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等国家规
    2024-01-28
    363人看过
  • 湖北10天育儿假什么时候实施
    《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改:增加产假60天、新设10天育儿假,假期工资奖金照发11月26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优化我省生育政策,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包括设立父母育儿假、增加产假等。根据决定,修改后的《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妇女,在享受国家规定的98天产假外,增加60天,共158天产假,其配偶享受15天护理假。3岁以下婴幼儿父母每人每年享受累计10天育儿假。同时,符合法律规定结婚的夫妻,可以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延长婚假,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对赡养人、扶养人照顾失能或者患病住院老年人的,修改后的条例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提供便利,并给予每年累计不少于10天的护理时间;对独生子女照顾失能或者患病住院老年人的,每年护理时间应当累计不少于15天。修改后的条例明确,
    2023-03-31
    211人看过
  • 江苏每年10天育儿假如何计算
    根据相关法规条文,年满3岁以下儿童的父母双方,自孩子诞生之日起,可于每自然年度内齐享累积达10天之育儿假期。育儿假期的范畴并不包括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职业假。具体来说,育儿假期的时间长度将根据该年内实际拥有三周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情况进行确定,而非以子女数量进行简单叠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享受该育儿假期的过程中,参与者视同为正常出勤状态,工资与奖金将如往常一般全额发放。针对育儿假期的适用人群,需要强调的是只有满足特定条件的夫妇才可享有该项福利。一般而言,在子女未满三周岁的时间段内,每位家庭成员可于每年享受到5个工作日的假期,可以选择连续休或分期休假,且在此期间个人的工资待遇不会因休假产生任何变化。此外,对于育儿假期的时限,条例明确规定可在三周岁以下子女数量累计达到某一阶段后开始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条子女满三周岁前每个周岁以内,夫妻每人每年都有5个工作日育儿假
    2024-05-05
    419人看过
  • 请病假扣不扣钱?病假一天扣工资吗
    病假期间是按照“日工资×病假工资比例×病假天数”的公式来发放。它是“月工资计算基数÷当月计薪日”的结果。计薪日是指国家规定的制度工作日加法定休假日。《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对工资计算基数有明确规定:(一)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所以,如果你要请病假,那么一般不用担心因为请病假就被扣工资的问题,正常的病假都会按照平常来发放工资,在法律上更是如此,如果你有这类问题,而且比较严重,那么就可以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合
    2023-06-18
    437人看过
  • 江苏育儿假期每年10天怎么算的
    对于依据现行法规依法生育孩童的夫妇,应积极倡导并推行父母育儿假期制度。在子女年满三周岁以前,每对夫妇都有资格享受到每年共计十个工作日的育儿假期。在这期间内,女方不仅有权享受规定的产假福利,而且还可将其延长至六十个工作日,从而使总产假时间达到158个工作日之久;而男方则享有累计达十五个工作日的护理假期。《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2024-05-04
    242人看过
  • 儿童教育是否克扣工资?
    如果是签订的合同制的老师,扣除工资必须有合理的理由,例如违背规章制度等等,否则是无故克扣工资,是不合法的,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处理,或者直接提起劳动仲裁。若劳动者劳动合同中的违约情况,扣除工资是合法的,扣工资是否合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小孩幼儿园骨折算几级需要进行伤残鉴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全文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
    2023-07-11
    365人看过
  • 育儿假具体几天
    生育保险
    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的,应根据医院证明,给予产假15天至30天。怀孕4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时,给予产假42天,怀孕7个月以上的按正常产休假。对有过两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现又无子女的女职工,应调离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流产的作业岗位。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法定小产假期有多少天小产产假的话,一般在15天左右,当然每个地区不一样,规定也不一样的,而且每一家单位也有详细的规定。由于小产的话,相对来说对子宫和对女性的伤害不是很大,所以一般情况下,休息半个月左右就可以正常上班了。当然,如果上班的工作性质比较劳累,比如商场里面的营业员,要来回的走动或者要搬运货,这样有可能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最好休息的时间长一些。《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八条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
    2023-07-12
    331人看过
  • 病假一天怎么扣工资,病假工资会扣五险一金吗
    一、病假一天怎么扣工资病假一天用人单位根据规章制度进行扣除工资,但是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至于具体的扣除数额,则可按照劳动合同和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规定来确定。法律依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四条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九条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二、病假工资会扣五险一金吗病假工资会扣五险一金。最低工资指的是扣除由
    2023-06-27
    196人看过
  • 员工请病假10天扣多少钱?
    一、员工请病假10天扣多少钱?职工病假工资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由用人单位自主确定支付办法。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劳动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二、长期病假工资计算方式是什么?《关于加
    2024-01-31
    195人看过
  • 请假扣了满勤还扣当天工资吗
    请假扣了满勤还扣当天工资,除非是婚丧假或者是年假等带薪休假。一、迟到多久算旷工迟到一天算旷工。旷工是指劳动者未请假或者请假未批准的缺勤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如果劳动者一天没有到岗工作即视为旷工。旷工当天,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工资,除了给用人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外,不得额外扣工资的。二、最低工资保障如何理解各地给予最低工资保障的标准不同。最低工资标准是指用人单位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最低劳动报酬。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按照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从事的劳动。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的法定工作时间,视为提供正常劳动。三、员工请假1个月合法吗员工请假一个月合不合法根据公司规定而定。请假有事假
    2023-06-21
    262人看过
  • 10月4号到7号请假扣工资吗
    10月4号到7号请假,不属于法定节假日,属于事假的,用人单位不支付在此期间的工资;属于病假的,病假工资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属于婚丧假的,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其他。一、病假规定是什么啊?关于病假待遇的具体规定:病假工资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劳动者在病假期间,除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用人单位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按经济补偿标准两倍支付赔偿金;其他。二、员工非工伤生病住院期间有工资吗员工非工伤生病住院期间有工资。职工非因工患病需要出具相关的医院治疗证明,向用人单位请病假。法律规定病假期间用人单位是需要给劳动者支付工资的,但不是支付全额工资。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2023-03-20
    350人看过
  • 请5天事假扣几天工资
    发放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一、疫情期间工资正常吗?疫情期间工资不是正常发放的,企业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企业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职工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职工没有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应当发放生活费,生活费标准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二、劳动法的实习生加班工资怎么算实习期间的工资,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不得低于同岗位、同工种工资的80%,但现实中起码不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按劳动法支付加班费,劳保和其它福利,以下供参考,第十五条还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另外为防止用人单位侵犯职工权益,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法律还规定了惩罚措施。三、非工伤住院期间工资怎么算按不低于当地最低
    2023-06-28
    226人看过
  • 职业女性计划生育假扣工资吗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9号规定:第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第八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相关规定)劳动部还下发了一份《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对女职工产假、产假期间待遇以及适用范围等问题更为详细的解释:1、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
    2023-05-04
    117人看过
  • 广东育儿假多少天
    《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明确了新增父母育儿假、独生子女护理假,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内容。1、规定符合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在子女3周岁以内,父母每年各享受10天育儿假;2、根据条例,除了国家规定的98天的产假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80天奖励假,共计178天;男方享受15天的陪产假;3、父母年满60周岁以上的独生子女,每年有5日护理假;父母患病住院治疗的,其子女每年有累计不超过15日的护理假。
    2023-03-21
    264人看过
换一批
#员工权益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工资
    词条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工资
    相关咨询
    • &&&10天的育儿假是强制执行吗
      云南在线咨询 2024-03-29
      10天的育儿假是强制执行。同婚假产假等假期一样,是员工应享受的假期。在子女满3周岁之前,给予夫妻双方每年5到15天不等的育儿假。还有地区进一步明确,假期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视同出勤。如单位拒不执行,建议当事人向单位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反映来维护合法权益。育儿假相关政策由卫生健康部门制定,但很大程度上要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去保障落实,而目前后者未出台具体的执行标准。
    • 请了10天病假有工资吗,病假,应该怎么扣工资?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4-03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专家指出,这个医疗期,将作为确定待遇的依据,同时,企业不能在医疗期内辞退员工。 关于具体数额,根据我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医疗期在六个月以内者,按其本企业工龄的长短,病伤假期工资数额为本人工资60%至100%;连续医疗期在六个
    • 扣3天工资三百扣10天工资会处罚吗
      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07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劳动者的工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违法的。
    • 婚假10天公司要扣30%工资违法吗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08
      婚假期间,工资按合同约定应该正常支付《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一条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 星期天扣去10天工资合法吗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25
      如果协商不成,到劳动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