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争议仲裁的效力有什么具体的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仲裁的效力具体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劳动争议仲裁多长时间出结果
劳动仲裁一般四十五天内出结果。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
三、劳动仲裁申请书怎么写
1.要写明申请方、被申请方的基本情况。
2.写明申请事项。
3.写明事实和理由,应叙述双方发生劳动争议的时间、地点、原因、事件、方式、手段和后果等,特别是要把引发双方发生劳动争议的关键性事实客观地交代清楚。应叙述的全面而又简洁。
4.然后写结束语和呈文对象。
5.最后落款,即申请人姓名和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章 总则 第五条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法律依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
226人看过
-
仲裁劳动关系时效有多长时间,具体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08人看过
-
申请劳动仲裁的内容和依据劳动争议仲裁证据
364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法律效力
129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究竟是否具有终局效力
289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306人看过
-
劳动仲裁法解决劳动争议的依据是什么,解决劳动争议的依据是什么?江苏在线咨询 2022-04-09《劳动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
-
仲裁法关于劳动争议仲裁调解的法律依据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15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仲裁时效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
-
如何确定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权,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权有法律依据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2-10首先,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
-
劳动仲裁解决争议的范围及法律依据台湾在线咨询 2025-01-051. 雇主对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诉讼; 2. 雇主与雇员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3. 雇主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4. 家庭或个人与家庭保姆或雇佣的劳动力之间的纠纷; 5. 独立工匠与学徒或学徒之间的纠纷; 6. 农村承包经营户与雇佣的劳动力之间的纠纷。
-
法律依据有哪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宁夏在线咨询 2023-08-28《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有哪些内容: 1、《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要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争议的法律规定。主要适用有:因确认劳动关系,或者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2、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或者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3、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发放,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