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构成,非法运输弹药罪是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其所携带、运输、邮寄的货物、物品中藏匿有武器、弹药的,不构成本罪。《刑法》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一、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如何判刑?
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判刑,是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二、非法使用危险物质违法行为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非法运输弹药罪,构成非法获取弹药罪怎么判刑
493人看过
-
不是故意非法运输弹药构成犯罪吗
120人看过
-
非法运输弹药罪具体构成要件有什么?
82人看过
-
过失运输弹药构成犯罪吗
56人看过
-
过失是否构成运输弹药罪
266人看过
-
探究非法运输弹药罪的构成和判决方式
473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过失抽夺弹药构成非法运输罪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1-12-02非法运输弹药罪不构成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真的不知道自己携带、运输、邮寄的货物和物品中藏有武器和弹药,则不构成本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违反这一罪行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是不是故意非法运输弹药构成犯罪陕西在线咨询 2021-12-20构成犯罪。非故意或者不知情的,可以酌情减少处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运输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两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无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取得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擅自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2)使用无效、伪造
-
过失运输弹药构成了犯罪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2-05-27看具体情况定。如果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别人利用而误运弹药的,不构成犯罪,也不会被判刑。若行为人确因生产、生活所需而非法运输弹药,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经教育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依法免除或者从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非法运输、储存弹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的上海在线咨询 2023-09-04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本罪是涉及到危险对象的犯罪,但并不表现为对这种对象的破坏,也不具有放火、爆炸等罪一经实施即会同时造成多人死伤或公私财产广泛破坏的特点。犯罪对象包括枪支、弹药及爆炸物。 2、客观要件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本罪属于选择性罪名。行为人只要实施非法制造、买卖、运
-
过失是否构成非法运输弹药怎样处罚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22《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