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返还的不当得利,数额较大的,可以构成侵占罪。非法占有他人保管的财产,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占有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按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拒不执行罚金情节严重可追刑责
当前,公民、法人、经济组织等具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执行罚金刑事判决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情节还较为严重,而实践中很少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会损害法治权威,不利于刑罚统一正确执行。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罚金判决,情节严重的行为,应当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拒不执行罚金判决的行为,损害判决的权威性。罚金作为对犯罪的公民、单位惩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刑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对侵财型犯罪、破坏市场管理秩序、危害经济安全、金融管理等犯罪都规定了罚金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也依法对应当判处罚金的案件判处了罚金。由于受犯罪人员、犯罪单位的收入、经济条件、罚金数额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罚金刑执行情况不尽相同。在没有履行罚金义务的犯罪人员、犯罪单位中,有较大数量的人员和单位具有履行罚金义务的能力,却以隐匿财产、收入,转移财产等手段拒不执行法院关于罚金的判决。这种行为公然藐视法院判决的权威,也损害了司法公正性。
对拒不履行罚金义务的人员和单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我国刑法第31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本条规定的判决、裁定,包括法院作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判决、裁定。在司法实践中,对有些拒不执行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行为,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进行了刑事追究,但是以拒不执行罚金判决进行刑事追究的却十分鲜见。拒不执行罚金判决是指犯罪人员和犯罪单位有履行罚金义务的能力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在法院作出罚金判决后,隐匿、转移、变卖财产和犯罪所得,使罚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执行的;
(2)在主刑执行完毕后,有履行罚金的能力却拒不履行罚金义务,或者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存款等,经常有高消费行为,却不履行罚金义务的;
(3)采取暴力手段抗拒法院对罚金刑依法执行的;
(4)具有执行罚金刑义务单位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实施前三项行为的。
加大对拒不执行罚金判决行为的追究力度,有利于震慑犯罪,提高预防效果。具有履行罚金能力的犯罪人员拒不履行罚金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非常消极的示范作用,容易让公众对罚金的判决效力和执行力度产生怀疑,使更多的公民和单位认为即使不履行罚金义务也不会有严重后果,不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维护法治尊严,不利于预防该类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对拒不执行罚金判决行为的规制,有利于培养遵法、守法、崇尚法律的良好法治环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强化法治权威、培养社会公信的重要举措,对拒不执行罚金判决的违法行为进行必要的惩处,情节严重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逐步培养公民、法人、经济组织和有关单位遵法守法意识,增强法治理念,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
医保返还常见问题解答
232人看过
-
彩礼返还问题:离婚不满一年的解答
119人看过
-
不当得利拒不返还判刑后还返钱吗
447人看过
-
非亲生子女抚养费返还的相关问题解答
482人看过
-
不当得利立案的相关法律问题
440人看过
-
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物权还是债权
275人看过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受益人为恶意时,返还范围以取得利益与损失利益中较大者为限;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限。 另外,恶意的受益人将所受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的,恶意受益人... 更多>
-
不当得利的情形的问题,求解答!!江西在线咨询 2023-07-22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不当得利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就在不当得利人与利益所有人(受害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即利益所有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不应得的利益,不当得利者有义务返还。这也就在双方之间产生一种债的关系。1在此行为之中,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
返还不当得利管辖法院问题。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6一、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民法典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比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 二、不当得利管辖地不当得利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由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只有对涉及不动产的案件才由不动产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它与一般的民事案件管辖地的确定是相同
-
xx婚姻问题解答——可诉请返还彩礼的当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28三、可诉请返还彩礼的当事人范围如何把握答:由于实践中,彩礼的给付人和接受人并非仅限男女双方,还可能包括男女双方的父母和亲属,这些人均可成为返还彩礼诉讼的当事人。对于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以男女双方为原、被告的彩礼返还诉讼或在涉及彩礼返还的离婚诉讼中,被告提出原告不是实际给付人或自己不是实际接受人的抗辩,由于彩礼给付实际就是以男女双方为利益对象或代表,因此人民法院对此抗辩可不予采信。沪高法民一[2004]
-
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的标的为不当得利当事人返还的请求范围是什么?四川在线咨询 2022-05-06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标的为受有利益的一方所取得的不当利益。受益人返还的不当利益,可以是原物、原物所生的孳息、原物的价金、使用原物所取得的利益,也可以是其他利益。返还不当利益请求权的标的的范围,也就是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依其受利益是否善意而不同。 1、受益人为善意的。即受益人于取得利益时不知道自己取得利益无合法的根据。于此情况下,若受损人的损失大于受益人取得的利益,即受益人返还
-
不当得利的返还与依法有关吗香港在线咨询 2023-07-07受益人的返还范围因其善意或者恶意而有不同: 1、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的范围以现存利益为限,现存利益的确定时期为受益人受利益返还请求之时,于此时非现有的利益,免负返还义务。 2、恶意受益人是指明知无法律的原因而取得利益的受益人。恶意受益人负担较善意受益人严厉的返还义务,应当返还其当初所受的一切利益、本于该利益所生的利益以及当初所受利益的利息。 3、不当得利受领人将其所受领的标的物无偿让与第三人,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