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刑罚和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平教授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社区刑罚与社区矫正有优势
王平认为,与监禁刑罚相比,社区刑罚与社区矫正具有以下优势:
——既可以减少和避免监禁场所犯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调动他们自我改造和自觉接受教育矫正的积极性;
——有利于调动社会公众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对罪犯的监督和教育矫正;
——有些犯罪人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也不大。如果法院对其判处社区刑罚,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对由于邻里纠纷引起的一般轻伤害案件的被告人适用社区刑罚,有利于被告人积极履行赔偿义务,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使矛盾缓解和消除。对于被告人是家庭中主要劳动力的情况,适用社区刑罚则可以维持家庭的生计,避免家庭因为其家庭成员被监禁而导致支离破碎,无法维持;
——有利于控制监狱人口的规模,从而提高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
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我国1979年刑法与1997年刑法及其他刑事法律中都有关于社区刑罚的规定,其适用对象包括五种人: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区服刑的罪犯,与目前社区矫正的对象是一样的。
对这五种罪犯适用的刑罚是社区刑罚,对这五种适用社区刑罚的罪犯进行监督管理、教育改造,在我国是有法可依的。王平介绍,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法律规定过于简单笼统,使得社区刑罚和社区矫正的优势难以发挥,因此社区刑罚与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从1998年起,我国学术界即开始对刑罚执行特别是社区刑罚执行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由于理论的推动,更出于现实的需要,2003年,我国率先在六个省(市)进行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后来范围逐步扩大,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生逢其时,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已经覆盖全国各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60多万人,累计解除矫正30多万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30万人,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一直保持在0.21%。
社区矫正制度正在日趋完善
王平介绍,刑法修正案(八)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经验纳入刑法典,对社区刑罚和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完善:
一是社区刑罚和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不再由公安机关行使。鉴于公安机关的性质定位及其肩负的繁重任务,修正案(八)在管制、缓刑、假释的规定中都不再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而是笼统地规定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目前正在修订中的刑事诉讼法以及将来要制定的社区矫正法会对社区刑罚和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作出明确的规定。将社区刑罚与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来行使,在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符合刑罚执行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是完善了缓刑与假释的标准。我国刑法原来对缓刑和假释适用的实质标准是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一标准过于宽泛,难以掌握,并且有唯结果论的嫌疑。修正案(八)吸收了实务界的困惑与理论界的成果,将缓刑的适用标准具体化为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四个条件;而将假释的标准修改为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并同时规定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以没有再犯罪危险代替不致再危害社会,一是概念明确,犯罪界限比危害社会的界限要小得多因而也清晰得多。二是判断依据适度前置。法官只要根据案件和犯罪人的当时具体情况,认为适用缓刑、假释没有再犯罪危险,即可以适用缓刑、假释,即使后来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有些缓刑犯和假释犯再次犯罪,也不能因此轻易地否定法官当时判决裁定的正确性,避免了唯结果论的弊端,有利于缓刑与假释扩大适用,使其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执行内容进一步细化。刑法原来关于社区刑罚执行和社区矫正的内容总体上还是比较粗糙的,修正案(八)将其进一步细化的表现之一,是增加了管制与缓刑规定中的禁止令,即在适用管制或缓刑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或缓刑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这些特定的活动、场所和人应当理解成是与原来犯罪有关联的,以便有效地对犯罪人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在违反这些禁止令的后果上,缓刑与管制的规定不同,被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期间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是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而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如果在服刑期间违反禁止令,则是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对上述五种适用社区刑罚的人中的三种,改革与完善了相应的社区矫正的规定,而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区服刑的人以及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则没有涉及。王平指出,即将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有望对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作出规定,这属于刑事诉讼法的内容。对于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区服刑的人是否应当进行社区矫正有不同看法。一般理解是,只有被判处自由刑的人才适合接受教育矫正,其中被剥夺自由刑的人在监所接受教育矫正,被限制自由刑的人在社区接受教育矫正。生命刑、财产刑、资格刑由于其刑种的限制一般很难对犯罪人进行教育矫正。剥夺政治权利是资格刑而不是自由刑,所以不宜提社区矫正。此次修正案(八)可能接受了这种观点,没有增加规定对于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区服刑的人进行社区矫正。这种观点总体上是对的,但是否适用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剥夺政治权利这种资格刑,还有待商榷。王平表示,从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工作来讲,未来制定的社区矫正法还是将上述五种在社区服刑的人全部包括进去为宜。
-
社区矫正人员应遵守的矫正制度,社区矫正人员的范围
305人看过
-
实施社区矫正的具体制度
223人看过
-
社区矫正相关规定
394人看过
-
改革假释制度适应社区矫正
128人看过
-
2021年社区矫正办法:社区矫正概述
205人看过
-
立法为社区矫正保驾护航
363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北京市社区矫正制度25条规定是多少湖南在线咨询 2022-09-27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周电话报告、每月到司法所当面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每三个月提交一份矫正小结。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应当立即报告。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每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治疗医院的病情复查结果。司法所可与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对其治疗、复查疾病的情况进行核实。
-
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制度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22《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制度》规定:1、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人每月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2、公益劳动内容为无偿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或者社会(社区)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由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置。设置原则为: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3、公益劳动可以由社区组织集中进行,也可由社区服刑人员自行前往公益劳动地点
-
社区矫正对象的什么为社区矫正执行地广东在线咨询 2021-12-29社区矫正执行地为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社区矫正对象在多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无法确定或者不适宜执行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根据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矫正、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则,确定执行地。
-
社区矫正对象漏罪法律怎么规定福建在线咨询 2023-09-28法律分析 发现社区矫正对象存在漏罪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按照数罪并罚原则,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同时被社区矫正的对象,应当解除社区矫正措施。
-
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0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的规定二、在刑法第三十八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原第二款作为第三款,修改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十一、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