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婚能不能附加条件,法律是怎么样规定的?
协议离婚不可以附加条件。因为离婚是发生在身份关系上的行为,对于发生在身份关系上的行为或与身份密切相关的行为附加条件的是违背公序良俗的,所以离婚不允许附近条件。及时附加了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也会指出要求改正。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二、离婚孩子抚养权在法律上是怎么样规定的
离婚子女抚养权的归属,可以双方协商,一旦协商不成,则需由法院判决。
法院会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进行判决,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夫妻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年龄、家庭环境、子女的年龄等。
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判给母亲一方。
如果母亲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二、对于两周岁以上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对于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子女的意见。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n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n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离婚后给付抚养费能否附加条件
212人看过
-
结婚合意能不能附条件附期限
158人看过
-
订立合同不能附条件可以附法律条款?
286人看过
-
分居3个月能不能起诉离婚,法律怎样规定
493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是怎样的
489人看过
-
缓刑是主刑还是附加刑,法律怎样规定
307人看过
-
法律有没有规定离婚附加条件?河北在线咨询 2023-10-24协议离婚不可以附加条件。 因为离婚是发生在身份关系上的行为,对于发生在身份关系上的行为或与身份密切相关的行为附加条件的是违背公序良俗的,所以离婚不允许附近条件。及时附加了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也会指出要求改正。
-
离婚案件法院调解能不能不参加,法律的规定是什么湖北在线咨询 2023-06-15离婚案件法院调解不能够不参加。调解是诉讼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法院在审理离婚诉讼案件,适用调解程序的目的在于阻止当事人草率离婚,以及在双方当事人不能和解时,有助于平和、妥善地处理离婚所涉及的问题。但法院调解不能久调不决,对于调解不成的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判决二人离婚。
-
离婚协议是否能有否附条件,法律的规定是什么山东在线咨询 2023-08-12离婚协议不能附条件。原因是离婚依其性质属于必须即时发生确定效力的法律行为。离婚行为不允许处于一种效力极其不确定的状况,婚姻当事人双方配偶的法律地位要么确定的存续,要么确定的解除。如果所附条件发生;婚姻关系终止;如果所附条件不发生,则原已存在的婚姻关系继续有效。所附条件使得夫妻的法律关系变得无法确立。
-
2023年怎样条件才能离婚,法律规定是什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3-11-211、协议离婚的男女双方须有合法的夫妻身份。 2、协议离婚的双方当事人须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3、协议离婚的双方当事人须有离婚的合意。 4、协议离婚时必须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作出恰当、合理的安排,并达成一致的协议。 5、协议离婚时必须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做出适当的处理。 6、协议离婚必须合法。
-
解除权能不能附条件,法律上该如何规定广东在线咨询 2023-12-11律师解答 协议解除的可以附条件,法定解除的不能附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法定解除: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