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为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后的判刑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进出口的管制和国家对外贸易管制,是复杂客体。
一、构成非法生产、买卖、运输、走私毒品罪的要件
1、构成非法生产、买卖、运输、走私毒品罪的要件:
(1)主体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国家管制的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而具有的非法生产、买卖、运输、走私的主观心理态度。
(3)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制毒物品的管制和国家对外贸易管制的管理制度。
(4)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生产、买卖、运输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配剂,或者携带上述物品进出境,情节较重的行为。
2、法律依据:《刑法》
第三百五十条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携带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进出境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在境内非法买卖上述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
非法走私制毒物品罪犯罪既遂的刑法评价原则?
171人看过
-
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怎样量刑,有什么样的规定?
394人看过
-
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会被追究什么刑事责任
82人看过
-
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怎么判,有没有法律规定
362人看过
-
非法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刑事责任应该怎么承担?
422人看过
-
刑法非法走私制毒物品罪的判罪标准是怎样的
66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走私走私制毒物品罪构成既遂怎么判澳门在线咨询 2023-08-23走私制毒物品罪构成既遂的判刑规则: 1、犯本罪构成既遂的,一般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2、属于情节严重情形的,判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属于情节特别严重情形的,则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
怎样认定走私制毒物品罪陕西在线咨询 2022-06-1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走私制毒物品罪并非行为犯,而是需要达到一定数量标准才能定罪处罚: A.麻黄碱、伪麻黄碱及其盐类和单方制剂5千克以上不满50千克; B.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100千克以上不满1000千克; C.醋酸酐、三氯甲烷200千克以上不满2000千克; D.乙醚400千克以上不满3000千克; E.上述原料或者配剂以外其他相当数量的用于
-
走私制毒物品罪怎么认定走私制毒物品罪最轻陕西在线咨询 2022-09-07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携带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进出境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境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成为本罪的主体。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数量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
-
非法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刑事责任应该怎么承担贵州在线咨询 2022-11-07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生产、买卖、运输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配剂,或者携带上述物品进出境,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生产、买卖、运输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
-
走私制毒物品罪怎么样认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2-09-07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携带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进出境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境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成为本罪的主体。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数量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