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2.行贿数额在不满1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2)向3人以上行贿的;(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已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什么是行贿罪
行贿罪的定义:
1、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上出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3、客体是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的廉洁性;
4、客观上行为人以金钱、贵重物品、满足各种私欲等贿赂收买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
行贿罪的立案标准具体规定了哪些内容
94人看过
-
单位受贿罪的立案标准具体是哪些
55人看过
-
介绍贿赂罪立案标准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352人看过
-
贿赂案件立案标准体系
305人看过
-
拒不执行罪立案标准具体有哪些
274人看过
-
2022强制猥褒罪具体立案行为标准
329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行贿罪、受贿罪、行贿罪、行贿罪的立案标准,行贿罪的立案标准规定浙江在线咨询 2022-02-11根据刑法规定,行贿罪、受贿罪均属于犯罪行为,但行贿罪与受贿罪是两种不同的罪名,对应不同的刑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行贿罪的立案标准为一万元以上;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立案标准为收受贿赂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具体规定如下:一、《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
-
行贿罪立案标准具体应该哪些条件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5-30根据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市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行贿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 2、行贿数额不满1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2)向3人以上行贿的; (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 (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
-
单位行贿罪立案标准,单位行贿罪立案标准,单位行贿罪江苏在线咨询 2021-06-14对单位行贿涉嫌下列情节之一的,应予定罪: (1)个人行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单位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2)个人行贿数额不满十万元、单位行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②向三个以上单位行贿的; ③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行贿的; ④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
单位行贿立案标准是什么行贿的具体量刑标准北京在线咨询 2022-11-09单位行贿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单位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 2.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2)向3人以上行贿的; (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
-
受贿罪具体立案标准与如何判刑澳门在线咨询 2023-07-14受贿罪具体立案标准是: 1、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 2、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元,但具有法律规定情形之一的量刑标准是: 1、个人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